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佛山城乡融合发展

  

  □王仲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广东时强调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殷切期望广东下功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GDP超万亿元的城市,佛山具有独特优势,应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创佛山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党建引领改革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性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强化政治引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资源,构建城乡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发展共同体。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结合起来。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注重方法的系统性,做到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集约高效地开发利用,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又要重视功能的系统性,发挥城乡各自的功能优势,形成城乡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

  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要在基础设施“硬联通”基础上,加强公共服务“软链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发展的“深融合”。同时,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多种类型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市民、村集体等。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网上议事厅”“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凝聚各参与主体的价值目标,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协调各个主体的策略和行动,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系统集成促改革 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性

  城乡融合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应在产业政策、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社会治理方面,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多点发力、纵深推进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方面要使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避免城市对农村优质资源要素的过度“虹吸效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积极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近年来佛山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优化村级工业园连片升级改造,破解土地利用碎片化问题,推动连片产业聚集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确保城乡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打破城乡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实现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 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的持续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永葆“闯”的精神、鼓足“创”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张宏伟蓝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具体实施好规划,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围绕总体目标,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2022GZGJ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经济
   第A06版:理论周刊策论
   第A07版:理论周刊个论
   第A08版:民生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地方国资国企改革 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
加快创新布局 培育新质生产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佛山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