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晴雯 通讯员吴粤梅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身为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的丁方忠而言,最近的开心事有两件:一件是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同时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而另一件则是凝聚了其对青铜镜艺术的深厚情感与见解的《国有善铜 观映千秋——广东大观博物馆青铜镜艺术荟萃》一书出版,“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广大读者踏入青铜镜研究领域、探索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奥秘的入门手册”。
从喜欢“寻宝”,到“负债”也要把珍宝“供”回家,再到在南海桂城打造了两座非国有博物馆,五年内连续举办惠及超13万人次的“听鸿夜话”系列讲座……办馆六年来,丁方忠一直埋头做着让文物“活起来”的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让子孙后代只在教科书上读历史,要让人人享有文化的滋养”的初心使命,“我只希望通过我的点滴行动,带动更多人来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典艺术品”。
钟情收藏 散尽千金也要让国宝回家
丁方忠的收藏情始于年少时期。十几岁时,丁方忠偶然被爷爷家老线装书中的五万元关金券深深吸引,点燃了内心深处对文物收藏的无限热情,成为他长达40余年收藏之路的起点。1998年,丁方忠选择了创业,也为收集文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加大‘寻宝’的步伐了”。
对于藏品,丁方忠是个绝对的“颜控”。每一件珍遗都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这种对“追求美”的极致情感,也逐渐在丁方忠的心里演变为一种责任感。他一直把握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散落在外的文物,甚至不惜负债。“我这辈子没供过楼,唯独这些藏品,都是我‘供’回来的。”
2004年,在法国一个展览上,丁方忠初遇流失在外的国宝——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升鼎。这件藏品早年被比利时收藏家吉赛尔·克劳斯珍藏。对于藏家开出过亿的天价,丁方忠奔波辗转多方商谈、动员全家族的力量筹集资金,甚至不惜抵押自家企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推动国宝级青铜鼎重器回流祖国,成为广东大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时至今日,丁方忠仍在文物收藏之路上砥砺前行。
使命在肩 将个人收藏转化为社会公共资源
“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全社会。”为让市民群众感受文博魅力,建设集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博物馆,成了丁方忠的愿望。
丁方忠用旁人难以理解的坚持付出践行着自己的“博物馆梦”。在南海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两家非国有博物馆在千灯湖畔落成,丁方忠馆长将超2.5万件/套文物悉数捐出,将个人收藏转化为社会公共资源,用实际行动诠释私人收藏家、企业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以日复一日的坚持,不负心中热爱。从建馆开始,丁方忠便一头扎进了博物馆,在文博行业潜心深耕。每天一早,他都会准时来到博物馆,白天巡馆,学习博物馆管理,研究展览布置,只为将这些文物最美的一面陈列出来。等到夜幕降临,他才能提笔写作,把多年收藏与实践所得的专业知识倾注于笔端,精心打磨一部部学术著作。
靠着这样的干劲,丁方忠在短短6年内,让两个馆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获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佛山市首批获得该项荣誉的非国有博物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其中,广东大观博物馆成为目前全世界青铜镜系列中体系最完整、品相最美的艺术殿堂,经鉴定评级的珍贵文物共计584件/套,是目前全省一级文物最多的非国有博物馆;而在2023年搬到新馆的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其珍贵文物的数量在全省内非国有博物馆中位列第三。
守正创新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比于馆长的身份,丁方忠更觉得自己是文物的“守门员”、保管员,觉得自己有责任守护好这些属于国家、属于民族的珍品,不能让后代仅在书中读到历史。所以,他又琢磨让文物“活起来”,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与时俱进,以文物为根本赓续历史文脉。在丁方忠的带领下,两馆积极探索博物馆文化服务延伸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两馆联动各级青少年宫、学校、机构,已累计开展“听鸿夜话”系列讲座、“小小讲解员”“小小馆长”“博物馆奇妙夜”“民国的百万富翁”“博物馆通识课”等社会教育616场、研学活动78场、专题讲座74场,致力于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输送到学校和社区。
此外,丁方忠及其团队积极探索博物馆夜间开放新模式,使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成为全省非国有博物馆中首个试行夜间开放的博物馆,至今夜间已接待人数达1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