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璇、杨光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栋梁,其法治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对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影响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拥有良好的法治意识,能助力大学生精准理解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校园中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优良习惯,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因此,深入探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迫在眉睫。这一系统工程,需从个人、学校、社会三大层面协同发力、共同推进。
个人层面:筑牢法治根基,点亮信仰灯塔
大学生作为培育法治意识的核心主体,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丰富自身法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拓宽法律知识面,如阅读专业法律书籍,观看知名法学教授深入浅出讲解的法学课程;关注中国普法网、北大法律信息网等权威法律资讯平台,及时了解法律动态与最新案例,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法治实践,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杜绝闯红灯、酒驾等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在网络环境里,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不参与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现象,比如面对常见的校园贷,能敏锐识别高利息、暴力催收等行为的违法本质,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学校层面:完善教育体系,搭建成长阶梯
学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着力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其一,优化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各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将法律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在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中增加合同法、劳动法等内容;同时开设《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专业需求。其二,打造法治教育第二课堂,丰富法治教育形式。学校可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法律主题直播讲座,邀请资深法律从业者分享实战经验;组织线上法律知识打卡挑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寒暑假三下乡普法等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其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开展法治文化艺术展,鼓励学生以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诠释对法律的理解。此外,利用校园宣传栏、图书馆、展览馆等场所,举办法治主题展览,展示法律发展历史、重要法律文献、典型法律案例等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社会层面:改善法治环境,汇聚发展合力
社会层面应积极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发布法律动画、普法短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科普内容,吸引广大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关注。同时,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也应积极行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法治宣传栏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司法机关可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在协助法官整理卷宗、参与庭审记录、跟随检察官调查取证等实践中,亲身体验司法工作流程,了解法律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律师事务所也可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锻炼他们在法律咨询、案件代理、合同审查等方面的实务能力。社会组织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
(作者单位:佛山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