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日,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和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周颖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话题接受佛山传媒《理论周刊》专访。周颖表示,乡村全面振兴是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进城人口的市民化。我们要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
《理论周刊》:如何理解“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亮点?
周颖: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很多都与我国城乡关系息息相关。比如,从人口结构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针对这一问题,全会提出,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全面、系统地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动力基础,乡村全面振兴是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进城人口的市民化。我们要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加速推进“北向战略”和“西进计划”
《理论周刊》:佛山如何抓住机遇,以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牵引,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探索市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周颖:建设省级实验区,佛山将迎来重大机遇。佛山正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头阵的“北向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打头阵的“西进计划”,这两项战略,将重塑佛山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佛山的城市品质。以实验区为牵引,佛山一是要“练好内功”,补齐发展的短板,比如加强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的紧密协作,缩小五区发展差距,推进“千亿镇街”和“亿元村居”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并轨;二是“借好外力”,自觉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港澳、广深,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深入合作,从高质量发展发展方面破题,探索出一条岭南制造业名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支持“千亿镇街”在重点领域大胆探索
《理论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佛山的镇域经济发展非常有特色、有亮点,如何深化改革,推进镇街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周颖: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关键是要立足镇街的优势特色,实现价值挖潜。比如要赋予“千亿镇街”区一级和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千亿镇街”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典型镇的标准要求,从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美丽圩镇五个方面,明确各个镇街的发展定位,再结合各个镇街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以激活资源要素为突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理论周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很重要的一个着力点,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佛山要如何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周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要以守牢耕地红线为前提。佛山虽然不是产粮大市,但每一寸耕地都很珍贵,要倍加珍惜。二是要以激活资源要素为突破,进一步创新政策工具,通过盘活工业用地“挤出”土地,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变出”土地,工业上楼“长出”土地,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三是以系统长远眼光做谋划,分类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农房风貌、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全方位重塑再造,打造别具特色的现代化岭南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