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讯 记者束维 通讯员邝倩华报道:佛山市博物馆携手市图书馆于日前举办首期“博物馆里觅书香——佛山文博非遗读书会”活动。读书会以“西樵山考古与研究”为主题,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欢博士到场分享,与文博非遗爱好者共赴学术与文化的盛宴。
西樵山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考古遗址,为研究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王欢长期致力于广东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她在读书会上称,西樵山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更在于通过这些资料揭示了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平面岗遗址的发掘首次在珠三角地区发现了确切年代的旧石器晚期层位,将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轴线向前延伸了数万年。同时,新石器时代地层的发掘也为学术界对西樵山文化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此外,考古团队还通过科学测年方法,确定了西樵山石器加工活动的时间范围,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人来源与扩散、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
“西樵山不仅是一个石器加工厂,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王欢说,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西樵山见证了岭南地区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研究岭南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围绕“西樵山石器及其文化影响”这一话题,王欢与现场读者进行了深入探讨。“霏细岩双肩石器更像是一种文化特征,而非某一地区的独有产物。”她举例说,就像陶瓷一样,虽然世界各地都有生产,但某些技术形态的传播可能源于某一特定地区。西樵山的石器技术可能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不一定是通过直接的物品交换,可能是通过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承等多种途径。
最后,王欢还分享了有关西樵山文化历史的书目,包括《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西樵山遗址考古研究》《西樵山石器》,并指出其中的重点篇目和章节,帮助读者快速抓住西樵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