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赛场到带娃,竞技精神如何传承?

曹杰 /受访者供图 嘉宾简介 曹杰,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客座教授、校外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体科院校外硕导和教学指导专家,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运动与体质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期主持: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苏宏堃

  

  巴黎奥运会激战正酣,世界各国运动健儿用各自的精彩表现,带来了无数令人震撼与感动的瞬间。不少在荧屏前陪孩子一起观看赛事的网友感慨:奥运是一堂难得的亲子课。

  如何看待输赢?如何领悟运动的真谛?本期教育大家谈特邀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客座教授曹杰前来支招。

  

  启示:从体育竞技中感悟人生智慧

  

  体育赛场里,荣光不只属于胜利者。

  在男子100米蛙泳决赛中,备受期待的中国选手覃海洋虽无缘奖牌,但随即投入到后续比赛的准备中;在女子重剑个人赛中,上届冠军孙一文无缘十六强,“孙一文遭误判”话题迅速发酵,她本人则表示理性看待输赢。

  坦然面对输赢,也是一种“赢”。既然是比赛,就一定会决出高下,竞技运动的吸引力与残酷性皆在于此。奥运赛场所集结的是全世界最顶尖的运动员,竞争必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他们的“顶尖”,是一种体育技艺的完备和卓越,更是一种竞赛心态的开放与平和。

  就以孙一文为例,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最后一剑对手并没有刺中我”,一旁观战的美国队教练也认为最后一剑应判无效。不论是否“误判”,孙一文都能坦然面对——“击剑对我而言,已经不仅是取得荣耀”“不畏惧困难,不害怕失败,一直向前,一直勇敢,一直为热爱奋斗”。尊重规则、尊重竞技,这便是一个成熟运动员的稳重与坚定。

  这些鲜活的侧面,构成了奥运会竞技之外的魅力,也在赛场给普通人带来鼓舞。一次比赛也好,一场人生也罢,胜负得失向来交织相成,人人都要学会坦然面对输赢。这是体育精神教给每个人的道理。

  

  引导:用奥运精神鼓舞孩子

  

  奥运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平等博爱与自我超越,这些也是做人的准则。联合国秘书长体育特别顾问、瑞士前总统奥吉有句名言:“体育是人生最好的学校。”我们应该将孩子送入这所学校,并告诉他们,体育竞技不仅是要金牌,比赛更是道德的试金石,金牌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道德高尚和公平规范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能不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如果孩子性格脆弱,遇到挫折就退缩,遭受打击就气馁,碰到阻力就打退堂鼓,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坚毅精神,提升孩子的意志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胜不骄败不馁。看运动员在场上拼搏挥洒,听他们背后的故事,了解成功的原因,学会失意之后如何面对,这些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正能量。

  奥运赛场上有拼命三郎的不屈不挠,有咬紧牙关的决不放弃,更有坚持到底的“冠军”。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中受伤,当他缠着绷带、拖着流血的伤腿一瘸一拐地最后一个跨越终点线时,全场数万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他说:“我的祖国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在中国军团中,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今年已经35岁,参加过4届奥运会。在这名老将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毅力”。年近不惑的他饱受伤病困扰,但仍然站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上,让人赞叹。还有61岁的倪夏莲,这已经是她的第六次奥运会。

  这些运动员身上蕴含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有令人震撼的“人格战斗力”,教育效果是任何教材都难以比拟的。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孩子的运动习惯都应该从小培养。让孩子爱上运动,哪怕只是每天去户外跑一跑、跳一跳,慢慢地,孩子自然会找到兴趣所在,并坚持下去。

 
     标题导航
~~~专家:提高自学能力、调整思维模式是关键
~~~佛山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演讲大赛举办
~~~
顺德一中:~~~
张槎中心小学:~~~
南海中心小学21人获2024年粤港澳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高质量发展在一线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教育周刊
初升高怎样做好衔接?
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生命安全共同守护
从赛场到带娃,竞技精神如何传承?
女排成立6年连拿省赛13冠
民乐团参加中外交流全国展示
一等奖人数蝉联广东省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