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李馨
嘉宾简介
黄家琳,石门中学心理老师,教育学硕士。曾获评南海区基础教育课改先进个人、南海区第五届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特等奖等荣誉。
“高考过后放飞自我,昼夜颠倒。”“感觉没考好,人生就没有了希望……”高考结束后,长期备考的紧张情绪随之消失,这个阶段的考生容易出现一系列“高考后遗症”,这些不良反应体现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高考后出现心理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心理调节?对此,石门中学心理老师黄家琳提醒,考生需要正确面对“后高考心理”,做好自我调适;家长要积极关注,为考生提供情感支持。
“后高考心理”的常见表现
高考结束后,考生从高度紧张的备考状态突然放松下来,这种突然的转变容易让考生陷入心理“动荡期”,出现心理失衡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其常见表现如下:
纵情玩乐心理。这部分考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在高考后有一种终于解放了的感觉,认为必须好好奖励一下自己。于是,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追剧;有的流连各种娱乐场所,甚至因此沾染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
焦虑不安心理。部分考生高考后患得患失,分数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变得焦虑。尤其是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出现坐立不安、烦躁易怒的表现;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成绩期望较高的学生也容易有压力,出现焦虑情绪。
自我指责心理。这类学生会有悲观失落、自责后悔的表现,有些在得知考差了成绩后,会产生“未来一片黑暗”的消极想法,陷入抑郁情绪。
无所适从心理。部分考生从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下来后,没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容易出现一种虚无、无所事事的感觉,没有做事情的动力。
考生自我调适 保持良好状态
首先,要注意规律作息、张弛有度。高考后的休息和玩乐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要尽量遵循自己的生物钟,注意饮食,锻炼身体,寻找健康的解压方式,比如与同学外出旅游散心,花更多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等。
其次,要调整想法,排解负面情绪。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次经历而已,并不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考生需要客观看待分数,拒绝“高考没考好,人生没希望”的消极想法。同时,学会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并通过与父母好友倾诉、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最后,还可以制定目标,规划未来。高考志愿填报是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与父母、老师等讨论,并且结合自身实际和客观环境等信息全面考虑,合理决策。此外,可以为自己做一些全新的规划,想想还有什么事情想要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有哪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为大学生活做准备。
家长积极引导 提供必要帮助
积极关注,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但不宜追问孩子考得如何,以免给孩子增添压力。可以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安排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孩子表现出不良反应时,与他们温和、理性地沟通,引导孩子调整状态。
稳住心态,避免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情绪具有传染性,家长需要先觉察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积极正面的状态与孩子互动、交流。高考成绩公布后,家长需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考得不好也不要一味责怪,而是要接受既定的结果,与孩子站在一起,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尊重孩子,助力未来规划。与孩子充分探讨,帮助孩子梳理未来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同理心,了解孩子内心的向往和需求是什么,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