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劳振朝
走进高明区更合镇白石村委会陀柳村,3D墙绘在农房外墙上鲜活跃动,废弃轮胎改造的艺术景观点缀田间,古井修缮后成为承载乡愁的记忆地标……一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蝶变正在这里上演。自高明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陀柳村创新探索“三级联动+干群合力+文化赋能+文明新风”模式,为乡村振兴铺就亮丽底色。
三级联动,艺术规划激活乡村基因。陀柳村依托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让艺术成为乡村焕新的密码。区、镇两级积极导入文艺资源,邀请专业团队为村庄“量体裁衣”;白石村委会牵头筹措资金,广泛发动企业、志愿者参与整治;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捐献乡土材料、共制艺术装置,深度挖掘古井文化、红色基因与质朴民风。当村民亲手用废弃轮胎打造三轮车景观,用旧石板铺设田间小径,村庄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共建热情空前高涨。
干群同心,红色血脉浇灌长效治理。村中创新推出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将义务植树、沟渠清理等30余项内容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小积分”激发环境治理“大活力”。
艺术点睛,乡土材料焕发文化新生。漫步村中,艺术表达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村口“陀柳”艺术字巧妙呼应柳树主题;农房外墙,3D彩绘生动展示生姜、西瓜等特产和油角、濑粉等本地特产和传统美食;荒废边角地变身小花园、小菜园等绿美空间;房前屋后闲置地块被改造为带休闲座椅的打卡公园;古瞭望楼经修复后诉说红色往事。其中,最具冲击力的是那面“红色家书墙”,玻璃展柜里珍藏着军属捐赠的泛黄书信。在艺术赋能下,陀柳村独有的生活美学触手可及。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村里的文化生活也日益红火,重阳敬老宴、春节团圆饭等传统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温情。夜幕降临,新建的篮球场亮起灯火。在附近电子厂打工的广西青年小黄一个漂亮的三分球,引得满场喝彩。“以前下班就窝在村中的宿舍,现在能打球、跳广场舞,感觉这里也是家了!”这个由村企共建的球场,让千余名外来务工者找到了归属。
“我们不仅要留住乡愁,更要为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更合镇白石村党委书记冯晓路表示,借助“艺塑乡村”的契机,通过一些文艺点缀,包括建设小公园、篮球场、环塘道等基础设施,挖掘本地的红色故事,陀柳村正实现全域提升。
如今的陀柳村,艺术装置点缀着田园风光,红色基因融入了现代生活,文明新风吹遍了街头巷尾。随着集体闲置资源被逐步“唤醒”,这个兼具文化厚度与生活美学的村庄,正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踏歌而行,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的高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