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洁 通讯员南宣
从史前石器的文明曙光到改革开放的南海传奇,西樵山这部镌刻在岭南大地的史诗,正迎来新时代的续写契机。昨日,西樵山文化课题研究第一次合议会在南海召开,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三大课题组齐聚,政府部门代表及文化促进委员会专家现场把脉,围绕西樵山文化的历史溯源、当代传播与产业融合三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擦亮“天下之西樵”文化品牌凝聚学术智慧。
●从历史文脉出发 为文旅开发夯实学术地基
合议会上,3所高校课题组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向。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课题组聚焦历史纵深,执行院长温春来将西樵山文化脉络精炼为四大阶段,强调其独特性在于山体与人文深度绑定,是全国罕有的自然与人文双遗产。目前,中山大学团队正深入南海大同村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梳理历史人物谱系,计划形成专题报告,为文旅开发夯实学术地基。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直击传播痛点,研究助理朱戈奇指出,当前西樵山文化存在“符号模糊、叙事分散、数据评估缺位”三大短板。团队提出“故事传播+数字传播”的策略,一方面提炼理学思想、改革精神等核心IP,开发网络短剧等新载体;另一方面推动文化符号融入在地生活场景,通过“文化药品”式消费产品增强认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课题组聚焦产业转化,规划总监郭海松展示了首创的“文化资源价值开发模型”。团队建议紧扣文旅、农业、社区治理三大领域破题,推动文化要素与传统制造、生态资源深度融合。
●以成果转化为共识
协同勾勒文化赋能新路径
现场,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代表频频抛出关键建议,指向“协同”与“转化”两大核心。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委员任建敏呼吁三校团队加强联动,其历史梳理可针对性支撑清华大学的IP提炼与北京大学的产业开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向勇则强调“文化基因需嫁接当代生活”,主张将西樵山精神融入新中式美学生活方式设计。
现场反馈的意见也直指现实痛点。南海区委宣传部文化遗产股指出“西樵山文化约等于南海文化”,需超越地域局限形成共识;宣传股坦言当前传播“缺少让笔开花的土壤”,急需具象载体支撑;文化产业股则关注文旅项目与传统工业、农业的深度粘合。
●展开密集调研
用足迹丈量文化活态图谱
此次合议建立在扎实的调查上。8月15日至17日,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课题组深入南海展开密集调研。3日里,课题组走访康有为博物馆、西樵山景区等文化地标,对话文旅集团、国艺影视城等企业,并参访清芬创新中心等机构。
此次跨学科、跨院校的课题研究行动,源于南海区文化品牌建设战略的全面升级。今年2月,《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以“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四轮驱动,打造人文经济新标杆。在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推动下,三大高校研究院与南海区达成战略合作,组建跨课题研究组。8月至9月集中调研结束后,团队将形成专题报告、田野读本等成果,为西樵山文化博物馆建设、产业化发展及传播推广提供学术引擎。
在学术研究的强力支撑下,南海区正加速推进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实践。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指出,三大课题必须紧紧围绕“深挖老文脉、打造新文脉、增强新动能”这一核心方法论聚焦发力、形成合力。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合议的深度与价值,希望课题组拿出过硬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真正助推西樵山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