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霍韬与王阳明的忘年交

扫码看视频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林维恩、李倬伦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王阳明(1472年-1529年)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王阳明的生平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政治和学术上都遭遇了不少挫折和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霍韬(1487年-1540年)作为一位与王阳明并无直接师承关系的士大夫,却在其身后为其鸣不平,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精神共鸣与追求。

  上奏《地方疏》为王阳明鸣不平

  西樵山在王阳明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他一生未曾亲临此地,但在其文集中多次提及,表达了对西樵山的仰慕之情。西樵山作为当时理学界的学术高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成为理学名山的象征。霍韬作为南海士大夫群体的代表,其学术水平和政治气节得到了王阳明的高度评价。

  王阳明在平定两广山贼和宁王叛乱后,虽然功勋卓著,却遭到朝廷的冷遇和负面评价。霍韬作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毅然上书嘉靖皇帝,为王阳明辩护。他在《地方疏》中详细列举了王阳明在两广的八大功绩,并指出“小人忌功足以误国”。他认为,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和两广山贼的功绩,应当得到朝廷嘉奖,而非冷遇和诽谤。

  霍韬在奏疏中提到:“今王守仁知田州、思恩可以德怀也,遂约其降而安定之;知八寨诸贼百六十年未易服也,遂因时仗义而讨平之。仁义之用。”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霍韬对王阳明“仁义并用”思想的认同。他认为,王阳明既有仁者之心,又有雷霆手段,这种智慧和功绩应当被传颂。

  书信往来与精神共鸣

  王阳明与霍韬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书信进行。在一封书信中,王阳明提到:“叔贤志节远出流俗。渭先虽未久处,一见知为忠信之士。”这里的“叔贤”指的是方献夫,而“渭先”则是指霍韬。王阳明对霍韬的评价极高,认为他虽然与自己交往时间不长,但一眼便能看出其忠信之品格。

  两人在精神追求上的共鸣十分深刻。作为一位与王阳明并无直接师承关系的士大夫,霍韬为王阳明鸣不平的行动,不仅是对朋友的忠诚,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精神共鸣与追求。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五区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发现
历经五百年风雨的家族治理标杆
霍韬画像题跋人竟是亲家公
霍韬与王阳明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