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中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文化之“强”,文化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对象,而上升为参与治理的能动主体。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岭南非遗的角色功能逐步从“申遗时期”被保护的文化对象,发展为“后申遗时代”价值突显的文化资源,亟需通过有效的“双创”,完成从原来作为岭南乡土生产生活黏合剂、认同链角色,向以优质产品、强大表达、硬核实力嵌入文化强国建设网络的转变。
以岭南非遗“双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理论、实践、情感三重基本逻辑。从理论逻辑看,文化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且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只有契合社会趋势的先进文化才会被选择、继承与发展;文化可以被改造与建设,能反哺社会实践并发挥能动作用。理论演进的底层逻辑显示,“双创”将助推包括岭南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硬化”,走向真正的共享及价值更大化。从实践逻辑看,在国际公约精神、国内非遗法规指引下,岭南非遗保护历经二十年,相继走过以保存性保护为主的1.0阶段、以传承性保护为核心的2.0阶段,正迈入以双创性保护为依托的3.0阶段,实现价值的活化与壮大成为必然选择。从情感逻辑看,以粤剧、武术、醒狮、龙舟等为代表的岭南非遗兼具岭南味、中国风,承载岭南乡愁、联结岭南民心、凝聚岭南认同,鲜明体现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特性。岭南非遗中的“记忆”和“技艺”丰富多样,不仅是构建人文湾区的情感纽带,更是助推筑牢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源泉。以“双创”活化利用岭南非遗,将进一步唤醒非遗叙事所蕴藏的家国情感,更有效发挥文化濡化与联结功能。
那么,如何有效推动岭南非遗“双创”?
文化强国进程中的岭南非遗“双创”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谁来“双创”,二是如何“双创”。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是方式方法。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把握岭南非遗“双创”的路径实质。
一是关于谁来“双创”。岭南非遗保护依托传承人群的主体力量,也离不开政、商、媒、学、民等保护力量的参与推动。随着非遗保护迭代更新,岭南非遗“双创”的主体力量呈现分层与杂糅趋势。一种是以传承人为主的非遗“双创”,体现为传承人在聚焦传承主责的基础上,于传承中进行“双创”,使非遗传承持守核心传统并呈现新态势。另一种是以开发者为主的非遗“双创”,表现为在传承之外“双创”,具体有两个主要模式:一是联动传承人参与“双创”,可保障“双创”成果的非遗质感;二是抛开传承人自行“双创”,虽然也能产出创新精品,但也容易产生“公地悲剧”和“劣币效应”。只有基于岭南具体非遗存续规律、不危及传承本身、不伤及传承人利益的“双创”,才是切实支撑文化强国建设的优质“双创”。
二是关于如何“双创”。首先,要做好岭南非遗“双创”的前置步骤和必备基础——还原性阐释与系统性重建。通过还原性阐释,对植生于前现代社会、携带乡土农耕要素的岭南非遗之价值进行系统性重建,使其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逻辑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发生“视界融合”,形成价值耦合效应。其次,通过脱嵌本生态、创生衍生态的赋形生产,让岭南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具体而言,以文创、艺创、数创等方式赋能岭南非遗产品或服务设计开发,在精准供需对接中激活动能、变现产能,唤醒消费者对岭南非遗的价值认知与认同;创设和营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岭南非遗的场所或空间,以岭南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氛围感”变“流量”为“留量”。最后,有序推进数智化开发与传播。依托短视频、电子游戏、电竞赛事、元宇宙等数字文化产业新技术,创造数智情境中的岭南非遗新产品形态、新运营业态、新消费状态。
目前,岭南非遗“双创”实践已有不少有益探索且表现惊艳。但是,“双创”并非岭南非遗的普适性、唯一性选择,不是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可以“双创”。岭南非遗“双创”以“非遗+”为内核,呼唤的是精准+、深度+,而不是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的乱创。
(作者系佛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硕导,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