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其中特别提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佛山如何更好地促进新领域新赛道的发展?围绕这个话题,《理论周刊》专访了暨南大学副校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顾乃华。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叶小青
1 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亟需打通堵点卡点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领域新赛道的不断布局,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将竞相涌现,要求保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一系列制度供给同步跟进。
《理论周刊》:为什么强调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当前我国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存在哪些堵点卡点和制度性障碍?
顾乃华:新领域新赛道是指以科技驱动、场景赋能、数字驱动的新产业,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等特点,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坚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技术变革赋能产业创新与升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质变跃迁升级。
加强制度供给可以为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新领域新赛道往往是“无人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领域新赛道的不断布局,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将竞相涌现,要求保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一系列制度供给同步跟进,从而为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更加稳定的政策预期和清晰的规则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能够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营造很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领域新赛道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其发展较为依赖研发的创新突破和前沿技术的攻坚。但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同时,支撑新领域新赛道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仍不足,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的制度性堵点卡点仍然存在。
2 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制度供给
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形成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
《理论周刊》: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重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顾乃华:目前,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摆脱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束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说迫在眉睫。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营造有利于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的创新环境。由于新领域新赛道范畴内的产业,部分属于制度敏感型、依赖型产业,需要通过政府的规划、政策、法令等手段,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要通过优化和完善与新兴技术及业态相关的体制机制,确保其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需求。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可通过构建更为开放、多元、高效的司法保护机制,促进技术公平竞争和合理使用。同时,推进优质龙头企业参与前沿技术领域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和标准制定,更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探索“监管沙盒”制度,建立符合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特点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其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限制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堵点。要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改革学科设置,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拔尖人才培养。梳理新领域新赛道需求,深入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科技创新人才缺口,做好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优化引才目录。优化科技人才培育模式,做好人才资源摸底、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摸准新领域新赛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培育对象,强化后续扶持和跟踪,打破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边界”,让各类科技人才流向所需的新领域新赛道。
最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层次改革,突破制约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形成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其中,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的价值创造,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关键所在。要构建与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体制机制,为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可结合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科研院所为主要领域,先行探索试验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更大的自主支配权,从根本上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同时,统筹推进薪酬改革与科研评价相结合,建立符合科研特点可以上下浮动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
3 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
特别要发挥佛山民营经济优势,对民营龙头企业设立高质量孵化器、科技园区,向平台内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服务等支持。
《理论周刊》:新领域新赛道的发展,根本还在于科技创新。对佛山这座传统制造业城市来说,如何加快提升创新集聚能力?
顾乃华:佛山是全国工业大市,作为地级市是非常难得的。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不成规模等现状。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深层次改革,推动发展模式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跨越。
一是构建科研平台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推动三龙湾、佛高区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跨区域创新平台联动,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享”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创新成果共享平台,形成有利于全球高端人才集聚的良好生态。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赛道细分领域,对照“卡脖子”技术需求清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佛山制造的创新“筋骨”。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项目库,结合成果转化业务模型算法,对成果、需求、专家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实现需求挖掘从被动征集向主动挖掘转变。同时,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佛山龙头企业携手设立高质量孵化器、科技园区,组建成果转化联合体。特别要发挥佛山民营经济优势,对民营龙头企业设立高质量孵化器、科技园区,向平台内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服务等支持。另外,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试点,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尽职免责机制。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科研管理和考评机制改革,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推动佛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等高校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细则,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主动性和自主权。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特殊灵活机制,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上向关键核心领域科研人员倾斜,对于在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取得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等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探索实施特殊的晋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