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讯 记者石春菊报道:炎炎夏日,除了高温,蚊虫叮咬也让人烦恼不已。生活中,总有些人似乎比常人更“招”蚊子,这背后是否有“吸蚊体质”?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被蚊子“叮”上?
首先需要了解蚊子叮咬的运作方式。蚊的发育过程分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雄蚊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而雌蚊为了促进体内卵的成熟,多数需吸血。蚊子视力虽弱,只能看到10米左右的距离,但头顶的两个化学感受器能敏锐感知周边二氧化碳的浓度,加之蚊子更喜欢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因此,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人群更易被蚊子关注。
对蚊子来说,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引导其寻找目标的有效信息。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成为蚊子的“青睐”对象:
运动后或体型较胖的人群:运动后新陈代谢加快,较胖人群的皮肤汗液中乳酸、尿酸浓度较高,同时氨的排放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更吸引蚊子。
皮肤表面菌群二氧化碳浓度高的人:某些人皮肤表面存在纤毛菌、放线菌或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吸引蚊子。
饮酒者:饮酒会导致皮肤散发更多二氧化碳,使人更容易招蚊子。
孕妇:孕产妇人群代谢率比较高,总体比正常人多呼出20%的二氧化碳,体温也会略高,因此更容易成为蚊子的目标。准妈妈们需特别注意防蚊措施。
穿着深色衣服或化妆、喷香水的人:深色衣物以及化妆品、香水的气味都可能吸引蚊子,使这类人群更容易成为蚊子的叮咬目标。
蚊虫叮咬不仅可能引发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疾病,还可能诱发皮肤过敏和虫咬性皮炎。因此,夏天一定要注意清理积水,外出时做好防蚊措施,切不可忽视蚊虫叮咬带来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