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多元主体的良好环境 推动佛山智慧社区建设

  

  □吴亚慧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是沿着信息科技逻辑发展起来的,并应用在以人为服务对象和治理主体的社区场域中。即智慧社区不是纯粹的技术概念,需要突出治理行为与过程的智慧化、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融合、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匹配等。因此,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的主体建构,对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佛山市禅城区大力推进智慧化基层治理改革,探索出“1+2+N”智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一条“智治+共治”新路径。

  一是技术赋权下重建共治结构。在智能社区阶段,技术主要运用在社区管理层面,而智慧社区阶段的大数据系统及终端的普及应用,从技术层面将多元主体纳入社区治理结构,本质上推动基层治理体制转型。“禅城智慧党建·共享社区”平台打造 “物业事项表决”“问卷调查”等板块,以服务资源的共享化实现多元主体多层次多维度关联社区乃至参与治理。

  二是技术赋责下理顺共治机制。禅城智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理顺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内在关系与责任边界。在智慧平台上规范化运作党员“三先”机制,压实党员治理责任,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智慧平台把各种组织如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吸纳到治理结构中,在“满意度评价”“公共收益公示”等互动过程实现各主体交互的精准匹配。

  三是技术赋能下提升共治能力。社区治理质量很大程度要看参与主体的能力素养。禅城智慧社区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在提升居民对社区关注度同时强化主人翁角色。比如组建治理监督小组等方式有助于拓展居民参与治理的范围和层次,让“投诉大户”在监督小组的角色担当中转向更柔和有效的参与方式,具备专业背景的热心居民找到参与社区治理的新途径。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嵌入社区治理适应了利益诉求多元化复杂化的演变趋势,同时也要落脚于基层治理的“公共性”,必然要考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为主体性发挥提供良好环境。

  第一,优化党组织主体性。理念上,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引领社区治理的主责和担当。当前大多通过清单制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仍然要强化其引领基层治理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更好捕捉治理“公共性”,更好发挥智慧平台精准服务、共享发展成果的技术优势。此外,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动员组织能力上,可从党员链接社区居民方面下功夫,要善于管理党员,结合治理需求进行合理划分,包干到人、责任到人。

  第二,深化政府主体性。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出台政策、制定标准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客观地看,政府主体只能提供基础性、一般性服务,无法满足公共服务精准化要求,各类平台存在较多“僵尸”用户就是直接体现。下一步,政府需在规划引领和标准建设方面对智慧社区进行优化升级,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运用,提升用户黏性和体验感。充分发挥智慧平台赋权主体性互动的技术优势,在平等、互惠、合作关系建构中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分配和共享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形成共同享有和共同遵循的社区价值伦理。

  第三,强化居民主体性。当前社区居民参与共治的主体性薄弱,大多停留在执行和服从层面,在被反复动员说服的情况下才愿意参与活动。建议利用智慧技术对社区居民赋权增能,同时打造居民交往公共空间,加强居民的互动共建,强化居民的社区认知。同时培育协作性自治组织,便于社区居民在“组织化”互动中发展知识和能力,促进其主体性发挥。

  (作者单位:中共佛山市委党校)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禅城观察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理论周刊新论
   第A08版:理论周刊个论
   第T01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2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3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4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5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6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7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8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建构、赋能与共生
以公园场景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打造知识产权助力佛山科创企业发展新模式
构建多元主体的良好环境 推动佛山智慧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