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建构、赋能与共生

  

  □王彦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命脉”;在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化根脉的一路同行。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实践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和理论的有意识建构。这种建构作用突出展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特征上。

  一是“共同富裕”的传统文化建构。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其理念与实践的成型,都被标记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孔子就已提出了著名的“先富后教”论。他还向统治者提出告诫,“不患寡而患不均”;平等地追求经济利益,就可以臻至“均无贫”的公正状态。《礼记·礼运·大同》所描绘的“天下为公”后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最高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二是“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在中国文化中,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仁者爱人”,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民本精神的光辉论断。中国文化对人性的完善抱持一种非常高的期许和乐观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显然是对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性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赋能。全民族巨大潜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蓬勃迸发,从两个层面上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磅礴的动能供应。

  爱国主义的全过程赋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最初开启和探索,就源于“冲击-反应”模式下先进的中国人的爱国追求。此后,无论在革命或是建设阶段,爱国主义都构成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核心激励机制。时至今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首先就应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精神谱系的关键节点赋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关键时空节点,中国共产党人总能以惊人的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因之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施以针对性赋能。这些精神的构成同样深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质基因,如“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奋斗态度、刚正不阿的气节操守、“知行合一”的认识理性等。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体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进展,创制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新形态。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共生共荣、一体推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判断,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融汇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既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理论指南,也理应是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璀璨文化宝藏,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者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禅城观察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理论周刊新论
   第A08版:理论周刊个论
   第T01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2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3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4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5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6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7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8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建构、赋能与共生
以公园场景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打造知识产权助力佛山科创企业发展新模式
构建多元主体的良好环境 推动佛山智慧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