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为助力佛山深入实施“北向战略”,推动战新产业加快集群式发展,最近市政协调研组深入佛山五区以及佛北战新产业园,实地走访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全方位调研佛山战新产业发展情况。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调研组认为,战新产业是当下城市竞争的关键,佛山要以佛北战新产业园为支撑,以产业链为纽带,不断加大对战新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提升佛山产业竞争力。
A 现状
战新产业体量尚小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据佛山市统计局数据,2023 年,佛山十大战新产业集群总产值达302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7%;2024年上半年,佛山十大战新产业集群总产值为1433.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85%。分产业看,2023年佛山十大战新产业集群中产值过百亿元的有5个,分别为安全应急与环保(998.5亿元)、新能源(784.8亿元)、高端装备制造(558.9亿元)、激光与增材制造(228.4亿元)和精密仪器设备(154.8亿元)。
2021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以“四大决心”促“四大改变”,引育并举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全力将土地、指标、资金、技术等资源导向战新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有力推动我市战新产业布局快速起势。截至2024年7月底,佛北战新产业园三水片区引进超亿元项目 189个,总投资超1581亿元,战新产业项目投资额1163.4亿元,占比超七成;南海片区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27个,投资总额达 968.19亿元。
2023年以来,南海区氢能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产业集群,顺德区机器人制造及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三水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康复类医械和医美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佛山通过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但是,纵观全国26座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城市,佛山战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尚显不足。佛山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7%。而苏州、杭州、郑州、合肥、西安等城市这一比重均在45%以上。可见当前佛山产业“战新成色”仍然不足。
根据调研,佛山战新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仍不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充分激活,园区体制机制建设和市级统筹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水平较低,部分重点产业链条仍不完善;产业融资约束问题亟需解决,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仍然困难;人才供给不足,企业普遍面临“招人难、留人难”;部分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不明,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B 建议
激活增长潜力
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佛山工业体系齐全,战新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厘清、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对于未来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亦关乎佛山经济发展的韧性。佛山应以佛北战新产业园为引领,加快推动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从设计研发、材料供应、生产设备、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等全产业链维度进行深度剖析,找准核心竞争力所在,强化精准招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强化统筹协调,激活园区产业集聚效能。一是强化市级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强化跨区政策协同,切实解决佛北战新产业园统筹协调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探索设立园区运营管理平台企业,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灵活、运转顺畅的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发挥好园区建设运营、投融资、“以商招商”等作用。二是加快完善园区周边配套路网的规划建设。加强园区周边道路精准管理,着力解决园区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做好园区人才公寓建设和餐饮、物业、商务服务、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建设,提高园区生活品质,厚植园区高质量发展后劲。
2.加快创新资源协同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一是做强中试公共服务。目前佛山五区均在推动中试平台的建设,在当前财政吃紧的情况下,需要全市加强统筹规划,避免出现重建设轻运营情况。同时,加大对已有平台的资金保障力度,并组建创新投资集团、投资资金等系列金融产品,解决平台投建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一批大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挖掘省市核心攻关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3.编制重点产业发展图谱,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产业图谱是分析产业链的重要方法,建议组建战新产业发展智囊团,结合佛山短板缺口以及技术和产品最新进展,搭建具有深度、广度且切实可行的产业图谱及技术图谱,按图索骥,已经产业化的项目定向引进,尚在实验室未产业化的项目加快孵化培育。同时,加大本地化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以链主企业为牵引,优先发展本地化产业集群。
4.主动作为,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资金难题。重点是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国资国企是推动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佛山国资平台可设立更多“科创直投基金”,针对战新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参考“珠海华发投引新能源产业集群模式”,积极参股、控股、并购国内优质企业。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科技贷”“助保贷”“科创贷”和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实验室、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孵化器等联合设立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开展天使、种子期等早期项目投资;引导保险机构探索出台首台(套)保险、研发失败险、科技成果转化损失险、研发人员健康险等险种。
5.优化扶持,形成导向明、力度强的政策支撑环境。一是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出台前要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政策出台后要一以贯之,强化执行。扶持政策要重视“草根”企业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成长链条的延续性。二是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扶持政策可适当倾向存量企业,积极为初创型企业的技术(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支持本地企业首批产品在本地先行推广使用。
(据市政协专题调研报告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