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特别提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何要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如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对此,《理论周刊》专访了暨南大学副校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
《理论周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有何重要意义?
顾乃华: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风向标,成为大变局时代国际战略竞争新焦点,强化未来产业投入成为全球培育未来竞争优势的共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保障,未来产业具备显著的前沿科技引领、颠覆性创新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其本质就是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突破传统界限过程,这需要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而且,未来产业及相关项目大多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成长初期,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萌芽期到产业化的孵化培育过程周期长、风险大,创造的价值效应短期内有可能难以显现,需要比其他产业更多的耐心资本。“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可以推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补短板”“卡脖子”投资增长,减少盲目投资,有利于实现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应用场景及后期的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着众多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产融资本。但目前金融资本普遍倾向于进入回报快、回报率高、投资回报预期更为稳定的产业领域,对这种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的产业类创新项目投资意愿不强,使得未来产业缺乏耐心资本加持。另外,未来产业虽然蕴含发展新动能,但受技术经济性、应用场景、市场发育等因素影响,不同“赛道”或发展方向的成熟度开始出现分化,对投入机制的要求将更加复杂。
《理论周刊》:对佛山而言,您认为该如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顾乃华: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既要充分发挥佛山各主体作用,构筑不同类型企业群体深耕未来产业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投入增长机制,也要构建政府部门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从而撬动更多耐心资本服务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市融资担保基金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优化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形成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增长机制。
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元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造社会资本放心投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对于新赛道新领域硬核企业的研发投入,要探索多种方式的支持。对投资机构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所发生的投资损失,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可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安德里茨、科达制造等优质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投入。同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未来产业分类施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与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探索中,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比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通过成立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领域。2024年9月,上海就宣布组建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通过“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精准对接未来产业领域的重大战略项目和潜力企业。这些经验做法,为佛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叶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