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邓海霞、赖珊桦
近日,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顺德第一中学副校长、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赖良才成功入选。
今年是赖良才在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的第四年,也是见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第四年。再过几个月,这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校长将迎来60岁生日。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什么年龄,只要能够为学生成长服务都是开心的。”赖良才说,他的愿望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人生半百 他跨进了雷公山
提起雷公山,爱好旅行的人们称赞它的巍峨挺拔、瀑布飞泻、云海缭绕。但被它与清水江紧紧环抱的台江县,却曾是贫困的代名词。
然而,如今的台江县却是“大山里的奇迹”,不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连同教育也结出累累硕果。这背后,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深化与拓展,离不开一群“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跨山越海助推发展。
赖良才就在这支协作帮扶的队伍中。2021年的一通电话,让这名在顺德一中潜心教学数十年的校长决心告别家人,于人生半百时背起行囊,跨进雷公山。
“我是党员,干了一辈子教育,组织有要求、山区孩子有需要,我凭本能就答应了。”赖良才说。事实上,他早就计划退休后到教学资源匮乏的山区学校支教,如今可以说是提前完成了心愿。
彼时,台江不仅教育教学资源匮乏,而且由于不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谋生,无法尽到监管责任,很多留守学生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令人忧心。
为改变这一状况,他结合学生及家庭客观实际,积极探索“严管与关爱、陪伴与共进、乐教与善教、勤学与智学”的育人模式,以身作则,每天在校园里陪伴学生,从早到晚,巡视课堂和自习课至少6次。
因为牵挂学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赖良才还会翻山越岭、走村串寨,连同支教教师开展家访活动,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等。几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台江大小村寨。
在提高教师水平上,赖良才想出了妙招——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的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组内公开课,开展校内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在不断的“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中,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您用小小的身躯架起了一座桥梁,上面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这是台江县民族中学一名学生写给赖良才信中的一句话。类似这样的信在校长办公室有很厚一沓,都是学生放进校长信箱或悄悄送来的,这是他们与赖良才的“双向奔赴”。
2024年7月,三年支教期满的赖良才自愿延期一年,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我答应过学生,再陪他们一年,直到他们顺利参加高考。我也希望通过这一年,和接替我的校长有更多交流,能够更好平稳过渡。”赖良才说。
三尺讲台 他站了三十余载
自1995年来到顺德一中,赖良才始终情系学子、肩扛责任,以培养国之栋梁的教育情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人格魄力和“久久为功”的不懈坚持,在教学上勇创新、勤探索,在育人上用心用情用汗水,身体力行担负起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
“我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30多年来,我一共带过12届高三毕业生。”回顾支教前的工作,赖良才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学生情况,制订的教学方案才能更适合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对时政类信息的感知度,1996年,赖良才在顺德一中推行每周观看时政新闻的教学模式,每周全校学生统一观看剪辑好的时政新闻短片。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大大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观察和分析能力。直至现在,顺德一中仍然延续此项传统。
成功经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台江得到实践。在台江县民族中学,赖良才继续实行该教学模式,并根据新高考要求,让学生观看后选择一个内容写时评,既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能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辩证思维。
赖良才还创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后又延展到学长学姐、校友,逐渐形成“三导师”模式,三方共同在教学之外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长足进步。
“赖校长是我前行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顺德一中教师康红梅说,在赖良才的悉心指导下,她学会了如何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也更有信心应对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的各种挑战。
扎根教育一线数十载,赖良才培养了一批批有担当、敢作为的栋梁之材。“学生时期,赖老师教导我勤奋学习;工作后,我以他为榜样,积极回馈社会。”顺德一中2008届校友何嘉成已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谨记恩师教诲,何嘉成积极践行企业家精神,多次为台江县民族中学捐赠教学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