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市井旧墟编出舞蹈梦

彭宇当代舞团与罗行舞蹈队一起排练节目。
彭宇当代舞团驻点落户罗行墟。
彭宇(右二)在指导学员排练舞蹈。
  

  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墟,是一个曾因水而生、因竹编而兴的旧墟。这里隐藏着一个舞团——彭宇当代舞团。

  舞团负责人彭宇,从事舞蹈行业20多年,常活跃在国内外大型艺术活动。作为南海“文产特派员”的他,在当地几经辗转,最终选择在罗行墟安家,用艺术点亮乡村,书写与罗行墟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故事。

  

  天然剧场为舞蹈创作提供灵感

  

  走进罗行墟中山上街——昔日因竹器行业繁盛而形成的区域商贸中心,富有年代感的茶楼、杂货店、电影院等旧建筑与民居鳞次栉比,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推开一个粮仓旧址的铁门,宽敞大院四周围着仓库建筑,其中一个仓库改成了舞蹈室,彭宇就是在此指导学员排练舞蹈。

  彭宇当代舞团扎营在这个旧粮仓。彭宇说,粮仓的空间布局、充满年代感的建筑非常适合他们创作。“最吸引我的就是粮仓大门右侧那一面墙。它饱含岁月的痕迹,在那里我们可以创作很多舞蹈作品。”

  观看彭宇创作的舞蹈作品,原生态的山野、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都是他们的舞台,释放着自由无拘的气息。在彭宇眼中,罗行墟新老结合的建筑就是一个天然的剧场,让他情不自禁地想通过艺术的方式把老房子唤醒,唤醒它的价值,也唤醒大众的保护意识。

  2024年初,刚落脚罗行墟,彭宇就迫不及待地带领学员开启“2024-探索罗行”系列在地创作。老旧建筑、闲置民居的楼顶、堤围都是他们的舞台。罗行墟的竹编文化,也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铺洒的稻谷、堆砌的老旧木椅、悬挂的竹编鸡笼被做成艺术装置,成为他们舞蹈的场景道具。

  竹编艺术装置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创作出更多装置舞蹈,正是彭宇当代舞团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们还要把这种装置舞蹈拍成影像,参展各大艺术节,把罗行的地域文化传播出去,吸引更多艺术家来罗行。”彭宇说。

  

  现代艺术与乡土风情双向奔赴

  

  春日的一个周末,彭宇当代舞团的“粮仓剧场”公益工作坊如期开课,这是彭宇专门打造的面向社群的公益舞蹈课程。学员有青年,有中年妇女,也有亲子。课堂上,他们按照导师的指引,自由发挥,舒展舞姿,用舞蹈语言表达想法。“当下感觉就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标准,没有定义。”一名学员说。

  现代舞蹈遇上传统乡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将周边社区群众请进来,近距离了解艺术、接触艺术,让他们知道艺术就在身边,是彭宇打造“粮仓剧场”的初衷。从深圳来的舞者导师聂嘉敏说,罗行墟充满历史感的建筑、静谧生态的乡村气息深深吸引着她。当地居民的质朴热情,让她倍感亲切,也让她和团队萌生一种想法:不仅要让舞团落户罗行墟,还要让现代舞蹈融入当地居民生活,让艺术真正落地,实现本土化。

  落户罗行墟以来,“粮仓剧场”已经面向社群开展了多期公益舞蹈课程。舞团的舞者还与罗行舞蹈队打成一片。罗行舞蹈队的队员都是40岁以上的社区中年妇女,她们因广场舞结缘自发组成舞蹈队。“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现代舞蹈,还有机会参与现代舞演出,非常期待。”罗行舞蹈队领队区少梅介绍,她们正与彭宇当代舞团紧锣密鼓地排练,作品融入了罗行竹编文化元素,很有新意。

  随着舞团驻点的启用,彭宇也与罗行墟定下十年之约。他说,将立足于罗行老墟的风土人情,创作出有影响力的舞蹈作品,与罗行墟携手走向全国性、国际性的艺术舞台。此外,将定期举办乡村舞蹈节,让当地更多人走近、参与舞蹈艺术。“既要有国际范,也要接地气。希望舞团能够走得出去,也能回得来。”

  (文/图 陈志华)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城市生活
   第A04版:天下周刊
市井旧墟编出舞蹈梦
粤语歌中的咖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