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科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有2019年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区级重点专科9个。到2024年,医院建有国家级优势专科1个,拥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市“十四五”重点专科16个,市“十四五”中医专科4个,区重点专科16个。其中血液病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实现“零”的突破,成为医院乃至顺德区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重点专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院业务工作提质增效,全面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疑难杂症治疗和急诊急救能力建设
医院重视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引进,加强与省市级医院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疑难杂症治疗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中医血液诊疗中心”,加快推进包括内镜、介入、局部微创治疗和改良外科手术方式在内的微创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率先开展恶性肿瘤首诊MDT等新诊疗模式。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医疗技术项目,重视培育临床专科技术特色。2019年—2024年医院审批通过274项前沿新技术新项目,并在限制类技术、内镜与介入技术等核心领域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完成3项国家级限制类技术及14种46项广东省限制类技术备案,通过提升技术能力,为专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医院积极探索与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搭建粤港澳(顺德)中医药转化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省部共建湿证重点实验室(顺德站)、佛山市中医药临床科技创新基地、佛山市中医药新型制剂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科研平台,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科研平台支撑,提高医院申报重大、重点项目的工作成效,确保科研人员能够“轻装上阵”,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广意集团签订《合作共建中医药创新产品转化平台》框架协议,依托多个科研平台,共建佛山“中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医院大力支持专科申报科研项目,设立院内专项经费鼓励开展中医医疗技术创新,大力研发中药制剂,积极开展标准规范制定。
构建专科人才梯队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围绕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医院编制了年度人力计划,选优配强专科科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构建高层次人才引领、骨干人才聚集、后备人才充足、结构科学合理的专科人才梯队。借助政校合作平台,累计柔性引进国家级、省级名团队12个。引进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全国名中医王阶教授在医院设立传承工作室,培育陈棉智工作室、张双喜工作室成为2024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强化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化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活态传承。医院作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第三批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及硕士学位授予点、多所高校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严格筛选德艺双馨的专科带头人及骨干为研究生导师,加大骨干及优秀传承人才培养力度,为医院专科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建立健全保障举措 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医院配备了齐全先进的医疗设备,拥有瓦里安True Beam直线加速器、西门子3.0T MRI(Vida)、西门子SOMATOM Force 双源CT、飞利浦1.5T MRI、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系统(DSA)、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等一批当今全球最尖端的大型医用设备,使得一大批新业务新项目广泛应用于临床。
强化综合政策保障。医院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科学筹谋顶层规划,将重点专科建设纳入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打造重点专科登攀工程,并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了招聘编外非后勤人员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实施办法,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筑巢引凤,落实待遇配套,厚植人才沃土;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遴选、考核管理办法、重点专科建设院内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重点专科院内科研项目培育方案,不断完善重点专科体系,深化内涵建设。立足专科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完善专科建设的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控制、产出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召开重点专科会议研究解决专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规范医疗风险评估。围绕“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医院锚定147项医疗质量与服务效果监测指标,搭建早期预警、不良事件上报、VTE防治等平台,强化质量管理的管控,构建全方位患者医疗安全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学科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