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明融媒记者冯慧雯
图/资料图片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将迎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
假期里,孩子可以暂时放下紧张忙碌的学习,好好休息,但部分家长却担心:开学仅一个月,孩子在假期里会把生活习惯打回“原形”。如何确保孩子们的假期既轻松又富有成效?本期教育周刊,记者特别为家长们梳理学生度过“十一”假期的一些好建议,旨在帮助孩子度过一个既愉快又有意义的假期。
做好假期规划
不少家长认为,放假了就该让孩子放松,不要增加学习任务。但是,对于已经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来说,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还是要完成的。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如果想培养兴趣爱好,也需要保持练习。
针对假期作业,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假期规划,先梳理一下作业总量,再分配每天完成的作业量,根据计划表把每项学习任务安排落实,这样既能保证作业高效完成,也能较好保证作业质量。
除了做好作业规划,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孩子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要引导孩子读经典、读文学、读历史,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讲出心得体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期除了用来学习、充电,亲子陪伴也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探索世界。有调查显示,假期生活的丰富程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假期里参与不同种类活动的数量和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至于升学都有着非常强的关联。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假期探索自己的潜能、发展兴趣特长。涵养特长不是拔苗助长,要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不盲目跟风参加各类社会培训,更不能指定特长,逼迫孩子进行所谓的拔高。
放假期间,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就某一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项,做一个带有课题研究性质的社会实践。这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了解垃圾分类、动手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做饭菜、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参观感兴趣的博物馆并记录下感想,还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国庆假期,许多学生有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好的睡眠能帮助孩子长个子、调身体,让孩子得到充足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
但是利用假期对睡眠进行调整,需要避免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可以多睡弥补。其实休息日睡懒觉,会打破平时形成的睡眠节律,并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同样“赖床”“睡到中午”等习惯也是不推荐的。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家长可以参考古人的养生方法,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按照“上、下、不、动、静”五个步骤进行,其中,每天要按固定的时间起床和睡觉,最佳时段为晚上10:30至11:00入睡,早上5:30至6:00起床,同时不补觉、不赖床。另外,白天还要规律运动,睡前静心练习。
除了睡眠外,饮食和锻炼对孩子也很重要。放假期间,孩子三餐要合理安排,荤素搭配。同时,鼓励孩子坚持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打扫卫生、做饭、整理衣物,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责任心。
坚持运动锻炼
那么,七天国庆假期,哪些行为需要注意呢?
首先,要杜绝孩子成为“电子迷”。假期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但是孩子们缺乏自控力,容易把时间都浪费在网上,这种情况下,身心都容易出状况,家长必须及时监管,给孩子安排更多户外和集体活动。
也可以让孩子在视线范围内玩游戏和手机,并与孩子协商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多长时间。但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分配学习和游戏时间,从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
其次,要管好孩子的嘴,护好他们的胃。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假期过于“放纵”孩子的胃,容易增加胃肠道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孩子的一日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做到定时定量,正餐和加餐尽量按照平时的时间来安排,以免打乱孩子的生物钟。另外,早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以身作则,坚持每天吃早餐,而且要吃好早餐,早餐的食物量要充足,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的25%~30%。
其实,假期也并非要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两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每天3餐正餐外,可以再提供2次的加餐小零食,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他们生长发育需要的能量和营养,而且小零食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小幸福”。
另外,饮食和运动应该合理搭配,考虑到孩子平时课业繁忙,建议孩子利用节假日每天进行2~4小时的活动量。对于平时运动少的孩子,或是长期不运动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除了户外运动,平时把爬楼梯、打扫卫生、叠被子等作为锻炼途径,也是不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