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高明融媒记者陈嘉懿
“潮”起来的中医药正在不断“破圈”。
从乌梅汤、养发饮等,到今夏的艾灸、三伏贴……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中医药养生圈住了越来越多高明年轻人的心。
不过,医生对记者表示,年轻人关注中医药,对中医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但不少年轻人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购买。饮用合适的中药代茶饮虽有益,但既然是药就有其偏性,因此在中药代茶饮的选择上要注意适合自己的体质。
年轻人中医养生意识增强
随着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入人心,中药代茶饮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流行起来。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中药代茶饮”,发现众多品牌和种类的中药茶包映入眼帘,如菊花茶、白茅根、夏枯草、甘草、荷叶、桂圆、红枣等,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此外,不少线上药店还提供针对不同症状的中药茶包,其产品说明书上均明确标注了推荐用量及服用禁忌。
在高明区,记者走访了多家实体药店,发现中药代茶饮同样热销。“菊花、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销量一直很好。”荷城文华路一家药店的店员表示,顾客在选择中药代茶饮时,多数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较少咨询店员意见。
中药代茶饮不仅在线上受欢迎,在办公室和日常生活中也成为新宠。在荷城街道某企业工作的文职人员小李,就在办公室准备了养生壶和多种中药材,常自行炮制中药代茶饮。“相比每天一杯奶茶或咖啡,中药茶不仅成本更低,而且香气宜人,经济实惠。”小李还根据自己的需求,配制了“减脂茶”,主要成分包括山楂、菊花、决明子等。
小李还提到,近期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反映,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养生茶饮配方前来配药,显示出中药代茶饮的受欢迎程度。
除了中药饮品,中医养生的其他方式,如推拿、拔罐等,也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在荷城工作的夏慧就是中医养生的忠实粉丝,她表示拔罐不仅让她感到身体舒畅,还能通过皮肤颜色变化了解身体状况,辅助其他诊疗方法进行身体调理。夏慧还养成了使用中草药精油进行揉腹等自我保健的习惯。
中药代茶饮的流行,反映出现代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健康养生消费兴起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无法严格按照传统中医养生的理念起居饮食。于是,“新中式养生”的概念开始出现,即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通过一种更便捷、灵活的方式让年轻人实现自我保健。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23年,在18至35岁的年轻人消费榜单中,健康消费已经跃升至第三位。而《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2022年的发布也表明,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年健康养生消费超过1000元,其中83.7%来自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者。
艾灸仪、养生茶、祛湿贴、泡脚桶等养生产品已成为年轻人购物清单中的常见物品。曾经流行的“啤酒加枸杞”、“可乐泡党参”的“朋克养生”方式已经逐渐被新的养生理念所取代,“养生”这一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
“今年‘618’,我把所有抢购化妆品的精力都转移到研究养生产品上。”“95后”白领区小姐向记者透露,由于经常熬夜、久坐、食用甜食,加之工作压力,她感到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她利用促销机会购买了许多保健产品。“我买了泡脚包、艾灸贴、经络拍,还有保健品。现在,健康已经成为我消费决策的主角,而不再是仅仅为了凑单满减的附加选项。”区小姐说。
这些变化反映出年轻一代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传统养生理念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
针对体质选择茶饮
眼下,一边上班一边喝一杯养生壶炖的中草药茶饮已经成了不少上班族的标配。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中药饮品并非人人皆宜。
“在中医实践中,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平和等九大体质,不同的体质适用不同的中药食材,例如阴虚体质的人群就要尽量避免食用桂圆、枸杞等大补温燥的中药。”高明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负责人、主任中医师陈月宁建议,人们可以通过咨询专业的医生了解清楚自己是何种体质,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中药代茶饮。
同时,从中医理论上看,凡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偏性”,也就是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如果身体没问题的人食用某种药材,反而会造成身体的“偏性”,不利于健康。例如,不少人上火会选择喝菊花茶,但长时间饮用后发现身体不适,这是因为菊花的微寒伤到了人体的脾胃。
陈月宁建议,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选用中药代茶饮,不要随意取用,也不要饮用隔夜药茶。在服用药茶后,要忌食寒凉生冷、油腻厚味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现代人每天对糖分的摄入容易过量,购买中药类茶饮时最好选择无糖原味。“一般奶茶、零食中都会添加大量的糖,这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比如黑芝麻丸等零食就要特别关注配料表,要选择糖分添加量较少的。”陈月宁补充道。
“现在年轻人喜欢调侃自己是一边熬夜一边自救,其实无论是购买保健品还是饮用中药类茶饮,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只需做到三点。”陈月宁认为,第一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点睡觉不熬夜;第二要饮食规律,不可暴饮暴食;第三要适当运动,顺应自然节气,尽量到户外去,散步、爬山、练瑜伽、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