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佛山医者的粤北抗战往事

    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历史陈列馆。
    矗立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区内的伍学宗院长雕像。
1939年曲江护校二次复办后的护生合影,3排左一为校长陈爱心、七为伍学宗医生、八为杜兆光医生。(资料照片由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提供)
扫码看视频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署名除外)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回望80年前的烽火岁月,一段有关佛山医者的抗战往事依然熠熠生辉。在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历史陈列馆的长廊深处,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静静陈列:1946年的护生宿舍前,30余名白衣执甲者整齐列队:伍学宗院长神情坚毅,陈爱心校长目光沉静。这定格的瞬间,藏着一群佛山青年医者在抗战烽火中,以曲江为第二战场,用听诊器与手术刀书写的救亡史记。

  近日,佛山传媒记者循着史料脉络,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佛山市一医院”)追溯至当年的广东抗战前线韶关,通过亲历者后代及研究者的讲述,还原这段跨越珠江与曲江的医疗抗战记忆。

  

  迁徙粤北  烽火中护送医学火种

  

  “1998年编院志时,我们到韶关考证,才知晓伍学宗院长带领佛山循道医院(现佛山市一医院)医护人员在曲江医疗救国的往事。”佛山市一医院宣传科原科长段园晖的话,揭开了这段尘封历史。

  时间回溯至1936年,24岁的佛山护士陈爱心受命赴曲江,任曲江循道医院护理主任,支援刚复办的曲江护校。全面抗战后,曲江常遭轰炸,医院组建救护队抢救伤员。1941年关帝庙惨案中,伤者血肉模糊,肢体飞挂树梢,担任救护大队长的陈爱心毫无惧色,投身救援。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广东省政府北撤韶关。日军逼近佛山时,循道医院决定半数人员北迁。伍学宗、杜兆光、薛同仁等青年医生,与陈爱心的哥哥陈约翰等人,会同广州孙逸仙医院、万国红十字会医院同行,在曲江循道医院重组救护力量。

  今年80岁的伍学宗之女伍美琳回忆:“1938年底,舒洁成医生带队,父亲与母亲(妇产科医生)、陈约翰、陈爱心一行,带药品和显微镜从水路奔赴韶关。”

  粤北人民医院党委办主任廖莉茹介绍,1939年1月广东省卫生处迁韶后,迅速在黄岗、马坝等地设4个卫生所,伍学宗团队负责的第三卫生所,是当时唯一面向农村的医疗点。

  他们的工作远超日常诊疗。1939年2月,广东省战时救护委员会韶州分会成立,伍学宗任医疗组副组长。“救护所平日为平民诊治,对穷苦民众赠医赠药,仅1939年就收容了20多名战争孤儿。”伍美琳的讲述,让那段艰难岁月里的医者仁心愈发具体。

  1945年日军逼近韶关时,“医院部分医护带器材撤往大山”,伍美琳的记忆与史料相互印证。

  

  瑶寨坚守  绝境中筑起生命防线

  

  八十余载过去,当年的亲历者多已离世,1945年出生的伍美琳成为这段历史的间接见证者。

  据韶关史料记载,战时曲江疫病横行,伤寒、霍乱、疟疾等传染病肆虐,而战争带来的无妄之灾更让民众恐惧。

  1944年夏,日军兵临韶关,曲江循道医院紧急疏散。39岁的伍学宗临危受命接任院长,他做出关键决定:将物资分批转移至曲江县,在龙归乡多田村租赁房屋作为避难区。当时,华英中学数十名师生也在这批撤退队伍中。

  伍美琳回忆,父亲带领70余名医护与护校学生,辗转抵达多田瑶族村寨。“那里是疟疾高发区,族长的儿子也染上恶性疟疾。”医疗队在丘家祠堂搭起临时医疗站,白天救治村民,夜晚传授护生医学知识。正是这次对村民与族长儿子的成功救治,让他们赢得了寨民信任。

  意外接踵而至——伍学宗的妻子因连日劳累早产。“母亲预产期尚早,却提前3个月生产。”伍美琳声音低沉,“瑶族有规矩,产妇都要去牛棚生产,否则招邪。族长坚持要把母亲赶去牛棚。”

  关键时刻,陈爱心带领护士们据理力争:“牛棚肮脏不堪,绝不能在那里生产。我们不是妖魔,女人生孩子更不是魔鬼。族长的儿子是我们救的,怎能不讲良心?”最终,族长让步,同意清扫柴房作产房。“他们用烧酒消毒稻草,把手术刀在火上烤过灭菌。我就在那里降生,时为1945年8月底。”

  《曲江循道医院》史料记载:“在多田村,工作人员遭遇贼匪与日军双重威胁,凭顽强意志与机智安然度过危难。”

  1945年1月27日,韶关沦陷,曲江循道医院被日军改为陆军医院。但疏散各地的医护从未放弃:曲乳工作区由李精龙医师主持,在多田村设临时医疗站;东江工作区由邝天与医师负责,服务过境难胞;连阳工作区因路途崎岖受阻。

  伍学宗带领的多田团队不仅救治村民,还派人随军服务,护士冯式菲为抢救伤员牺牲在前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支队伍分批返回韶关,8月28日便恢复门诊,成为“当时韶关各机关团体中最先复业的单位之一”。

  

  薪火相传  医道精神的百年延续

  

  粤北人民医院历史陈列馆内,一份护士毕业证引人注目,签署者一栏“校长陈爱心”字迹清晰。因办学严谨,曲江护校毕业证在香港亦获认可。陈爱心这位佛山女性为粤北护理事业播下了珍贵火种。

  陈爱心的侄女陈加宁介绍,“陈家几代人投身医疗,外婆在佛山循道医院当护士,父母在佛山做检验师,姑姑一生未嫁,全心奉献给医护事业。”

  史料显示,1912年出生的陈爱心,毕业于佛山华英中学,1928年就读佛山循道高级护士学校,1931年获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统考优等生奖,开创该校纪录。

  1935年到韶关后,陈爱心兼任护理主任与护校校长。“英语流利的她翻译英国护理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大批人才。”陈加宁说,爸爸陈约翰也参与了曲江医疗抗战。

  伍学宗家族的医学传承同样动人。他毕业于佛山华英中学,靠勤工俭学完成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业,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机会。“协和希望他留下,父亲婉拒说‘我是佛山学子,要回故乡服务。’”伍美琳回忆,1947年英国留学时,父亲选学热带病专业,当地医学院极力挽留,他同样拒绝说“广东乃至全国流行病肆虐,更需要我回去”。

  1955年,伍学宗邀请北京专家合作研究,攻克了在粤中地区水乡肆虐一时的钩端螺旋体病防治难关,挽救众多生命。

  伍学宗的妻子陈贵芝亦令人敬佩。这名河南籍妇产科医生在齐鲁大学与伍学宗相识相知,追随丈夫从南京中央医院来到佛山,后赴韶关与丈夫患难与共。“之前手术只能是外籍医师做,中国医师不让操刀……她回到佛山后,重新回到妇产科,佛山第一例输卵管结扎手术就是我妈妈做的。”伍美琳说。

  

  历史回响  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灯

  

  1946年8月28日,曲江循道医院举行复员一周年纪念大会,伍学宗主持会议,陈爱心带领护生演唱《复员纪念歌》。当时全院仅有4名医师,其中2名来自佛山,内科是伍学宗,妇产科是伍学宗的妻子陈贵芝。当时时疫流行甚烈,他们除了开展医疗,还负责社会性防疫工作。

  1947年,伍学宗调回佛山。1950年冬,曲江循道医院由韶关市政府托管,几经更名,1984年地市合并时定为粤北人民医院。那些在战火中成长的医护人员多数留在粤北,“曲江护校培养的护士,后来在韶关、广州的医院都成了骨干。”伍美琳说。

  回到佛山后,伍美琳遵从父愿,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成为佛山市一医院传染科医生。陈爱心的侄孙现为佛山市一医院B超室主任医师,伍学宗的孙女也在该院相关科室任职。昔日投身曲江抗战的佛山儿女,将一生奉献给了两地百姓,他们的后代也将这种医道精神传承下来。

  站在粤北人民医院门外的武江江滨,往来的患者与医护身影交错,仿佛还能听见80年前的脚步声:伍学宗带领医疗队跋涉西迁,陈爱心在轰炸中冲向伤员,瑶族柴房里新生儿的啼哭划破夜空……这些白衣执甲者,早已化作岭南大地的医道丰碑。

  “医者仁心,战时为盾,平日为灯,照亮生命之路。”这盏灯,跨越八十载峥嵘,在今日中国医师节的荣光里,依旧明亮。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政务
   第A05版:经济
   第A06版:五区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时事
佛山医者的粤北抗战往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