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袁夏璐、周钊泷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
西樵山下,一座纪念碑肃立于碧水青山之间。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的每一个字,都浸染着80多年前的硝烟与热血,无声诉说着官山土地上那段不屈的抗战史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佛山传媒记者重走这条血染的山路,不仅是为了触摸峥嵘岁月的脉搏,更是为了让历史深处的呐喊,成为今日前行的力量源泉。
烽烟初起 青年书卷 化作刀枪
静立碑前,听涧水不息如同时光奔流。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纪念碑上,形成斑驳的光点随风起舞,思绪也随之而回到1937年的秋天。
当卢沟桥的炮声撕裂长空,华南大地亦被战火灼烧。当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广州屡遭日机轰炸。为躲避空袭,广州私立仲恺农工学校、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和执信女子中学在1937年9月、10月间迁到西樵的官山、简村、吉水。
青年学生的到来,为官山发展抗日队伍注入新的活力。1937年11月,3所学校的进步师生在云瀛书院成立了救亡呼声社官山分社。同月,广州蓝白剧团、锋社剧团、艺协剧团、民众歌咏团等到官山。广州私立仲恺农工学校教师程树勋通过关系从南海县政府取得合法名义,发动3所学校的进步师生和广州几个剧团、歌咏团的进步人士,于12月在云瀛书院成立了官山救亡会特种宣传工作团(后改称南海县民众抗敌御侮后援会特种宣传团)。
这两个被国民党当局承认的合法组织在中共南海县贺丰支部的领导下,以演戏、出墙报、举办夜校识字班等形式,向官山民众进行抗日宣传,还深入到南海县的鳌龙吉、九江及顺德县的龙江、乐从等地,为乡民表演抗战节目。1937年12月26日,救亡呼声社官山分社将郭沫若邀请至云瀛书院,向1000多名学生和西樵爱国群众作了题为“抗战必胜”的演讲。这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其间,爱国青年麦川君、李勤、黄惠芹等人,为南海县官山地区蓬勃发展的救亡运动所鼓舞,筹集了一笔款项,成立官山青年合作社,并在官山圩开办官山青年合作社书店,代理《新华日报》广州分馆发售《新华日报》。书店还发售《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大众哲学》《青年修养与训练》等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官山青年合作社除在女工夜校宣传抗日救亡和教授战地救亡知识外,还积极做好商会的工作,加强与商会自卫队的联系,摸清他们的人员构成、武器装备和思想状况。
海口喋血 三战官山 寸土不让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广州沦陷后,华南形势急转直下。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退守高明、鹤山一带布防,欲借西江抗击日军,西樵成为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之前从广州迁移到西樵镇官山圩的广州私立仲恺农工学校、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执信女子中学相继转移、停课。部分学生留下来与官山青年合作社部分成员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官山独立支队(以下简称“抗先官山支队”),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抗日活动。
该支队成立后,即动员官山商会将丝厂的护厂队、附近乡村的壮丁队集中起来,由商会拨给经费和枪支弹药,组成官山壮丁抗日自卫队,进行军事训练。一方面,在官山涌海口(即现西樵大桥至琴沙围一带)修筑工事,设置炮台;另一方面,动员夜校女工、商店职员和青年学生组成担架队,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作准备。
1938年11月下旬,日军先后两次乘橡皮艇沿北江水道企图在南海县官山圩登陆。驻守在官山圩海口的抗先官山支队、官山壮丁抗日自卫队奋起还击,击沉橡皮艇2艘,毙伤日军10多人。12月3日,日军第三次进犯官山圩,出动20余架飞机,对西樵山和官山圩投掷炸弹和燃烧弹,掩护日军步兵登陆官山圩。抗先官山支队、官山壮丁抗日自卫队阵地遭受猛烈炮火的轰击,日军步兵从西江太平、九江登陆,经简村、杏头、沙头对官山圩形成包围之势。驻守阵地的队员顽强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被迫撤离阵地,官山圩随之沦陷。日军兵分三路进攻西樵山,山上8条村庄有1000多间房屋被炸毁、烧毁,遇害村民170多人。
时隔一年后的1939年12月4日(农历十月廿四日),日军又出动2架战机轰炸西樵山,并从九江、西樵太平圩和三水西南等地调动兵力数百人进攻西樵山,山上8个村庄再遭蹂躏,321名村民惨遭杀害,300余间房屋被烧毁;间接冻死饿死者逾1000人。从此,农历十月廿四成为西樵山民世代铭记的“拜大忌”,以纪念1938年、1939年抗击日军牺牲的战士及无辜遇难的死难同胞。
青石为证 血色记忆 永不褪色
1947年,碧玉洞山涧呜咽处(现东湖堤坝下面碧玉洞景区),一座丰碑拔地而起——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于此矗立。它如同一名沉默的见证者,铭记着壮烈与创痛,也昭示着不屈的尊严。
纪念碑坐东向西,砖混结构,通体水洗石米,分碑座和碑身两部分。方形柱状碑身正面竖书灰塑“南海县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八角形碑座刻有“千古不朽”“浩气长存”大字,碑底有涧水穿流而过。
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先后在1994年、2006年被南海和佛山两级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西樵镇组织专家学者、退休党员深入镇内32个村居,走家入户挖掘红色文化。经过不懈努力,把包括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区梦觉故居、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等红色地标串联起来,形成山上山下相结合的人文历史与红色旅游线路。
记者手记
英魂长存 吾辈当思
立于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辈,八十载光阴仿佛在此刻凝结。
昔日炮火连天的海口,如今长虹卧波(西樵大桥);当年书声与救亡呐喊交织的云瀛书院,虽已融入岁月深处,其精神却从未走远。
历史不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一代代人守护与传承。
当年青年学子于昏黄油灯下探索救国之路,其心赤诚,其志如山。那场烽火考验淬炼的爱国精魂,至今仍在西樵的山水间回荡,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与守护,永远是这片山河最坚不可摧的基石。今日我们立于先辈以命相搏守护的土地上,手中是和平发展的机遇,肩上同样是沉甸甸的使命。
今日重走“环西樵山红色线路”,在傅氏山庄触目惊心的弹痕前,在石牌村、云端村遗址的寂静中,历史从未如此具象——它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脚下土地深埋的呐喊。年轻一代或许难以体会当年学子弃笔从戎、商民毁家纾难的决绝,但透过这些烙刻在大地上的伤痕,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振油然而生:所谓家国,绝非虚幻;所谓守护,正在吾辈。
山涧清流穿碑而过,恰似烈士英魂长流不息。守护这方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我们对碑下忠骨最深沉的告慰。
西樵山上的斑驳弹孔与苍翠新枝并存,它们共同镌刻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密码:唯有铭记血火淬炼的来路,才能看清脚下应行的方向——那方向,通往一个不容忘却、更不容践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