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佛山大学牵手禅城 有多少“新”可能?

活动上,环佛大创新圈规划重磅发布。/组图由部门提供
石湾镇街道等镇街将与佛山大学在宠物经济等领域展开合作。图为在活动上,各方进行签约。
▼佛山大学附属学校揭牌。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贺勇、邓磊

  7月2日,佛山大学与禅城区全面战略合作暨环佛大创新圈规划发布活动举行。活动上,环佛大创新圈规划重磅发布,禅城区人民政府与佛山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批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未来,双方将以打造汾江科创带为契机,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围绕佛山大学禅城校区构建创新圈,以佛山大学为核心引擎,依托“产、学、研、城”深度融合模式,形成“一环六核”联动格局,推动禅城乃至佛山传统产业转型,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虽然这样的合作谋划已久,更被期待已久,但最终落地时,很多人仍未想到,双方牵手的力度如此之大,合作的范围如此之广。

  在全市上下奋力推动实现“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关键时刻,佛山大学与禅城的牵手,不仅为禅城建设佛山之心,打造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佛山科创服务中心再添新路,更为佛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再开新途。

  当国内外创新共同体、综合体建设风起云涌之时,佛山大学与禅城的合作,不禁令人联想:在佛山的城市中心,未来是否也会崛起一个更具产业活力、更有市场生命力的创新综合体?

  

  创新回城 打造万亿佛山“创新心脏”

  

  把握趋势才能成大事。放眼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空前激烈,两大趋势扑面而来。一方面,城市中心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越来越强。创新活动和新质生产力更加依赖高浓度、高密度的协同网络,以及高频次的智力交流和碰撞,创新人才对于工作、社交、文化、消费等多元交互的都市生活需求也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和人才向中心城区聚集,创新回城、重回中心是大势所趋。

  穿越千年,禅城一直都是佛山的中心,是最能代表佛山历史文化的区域,最能体现佛山都市生活格调,最能集聚人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创新回城,首选一定是禅城。

  另一方面,大学在创新中的枢纽作用愈发凸显。很多城市都在以大学为枢纽,构建新的创新系统。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崛起,中关村毗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光谷高校云集,杭州以“环浙大科创圈”等为核心的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培育出杭州“六小龙”,走在中国创新最前列的深圳,更是在拼命建大学。

  作为佛山唯一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佛山大学向来都是佛山本地最好的高校。正在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佛山大学,今天的科技创新实力,更是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候,佛山大学与禅城的牵手,恰逢其时。

  可以说,佛山大学和禅城强强联合,将最大程度地发挥禅城最中心的科技创新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应用场景优势、智力交互优势,共同建设环佛大创新圈,打造万亿佛山的“创新心脏”,为佛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澎湃的动能,这将是双方共同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双向奔赴

  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硕果

  

  活动现场,佛山大学与禅城区携手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并发布环佛大创新圈规划。

  为什么是禅城,为什么是环佛山大学?其中既有顶层规划的支持,又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需求。

  从顶层规划层面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新”而行,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推出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副市长文曦表示,深化校地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重点。佛山始终将高校和科研院所视为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其次,从历史渊源层面来看,佛山大学扎根禅城半个多世纪来,和禅城的发展根脉相连、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共同体,两者都是“最佛山”的代表,都与佛山这座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

  从现实发展层面来看,禅城区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是佛山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越,也是佛山大学推动科研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硕果的首选之地。

  例如,禅城拥有更加凸显的全要素优势。位于中心城区的环佛大创新圈,坐拥半个小时直达广州核心腹地的交通优势和全市人气最旺、最具活力的商圈创意产业园和王府井,以及平均不到一线城市一半的租金成本和超高的投资、创业、生活性价比。

  充裕的发展空间。禅城现在有着735万平方米高质量都市工业载体,整备了超过3000亩的工业用地。未来,禅城还将为环佛大创新圈拓展释放459亩土地,为佛山大学科研成果、创新创业项目就地孵化、转化和加速提供充裕空间。

  汾江科创带加快成型,科创要素密度冠绝全市。环佛大创新圈作为汾江科创带的创新引擎,除了本身丰富的科创和人才资源,汾江科创带还有9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0家众创孵化空间、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超过400家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目标总规模超80亿的禅城区产业基金体系。

  深厚的产业条件、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充沛的金融“活水”,将有助于佛山大学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不断提升佛山大学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效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强联合 打造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典范

  

  近年来,禅城立足佛山、辐射大湾区,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科创服务生态先行区。在今年的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禅西中心化”与“汾江科创带”构成禅城全域中心化的核心双轮。

  作为禅城“佛山之心”战略的关键落子,环佛大创新圈将担负起汾江科创带“动力源”的角色,承担推动禅城推进“全域中心化”战略重任。

  根据规划,环佛大创新圈定位于“佛大智创源&人才云创城”,将构建“3+1+1”科教融合产业体系(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以及绿色氢能等3项制造业升级、1项科创服务、1项新型消费),打造链接湾区创新资源枢纽、产学研协同创新核心、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地。

  为此,禅城区与佛山大学将通过“近期项目落地+中长期战略协同”,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打造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典范。

  联动破解佛山大学空间困局。加快活化提升弼唐村,启动心学里院、佛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禅城园)等建设,为佛山大学教学科研空间扩容、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提供更加全面支持。

  合力做实环佛大创新圈。推进北部产学研转化区、中部创新策源区、南部人才创意孵化区11个合作建设项目,将环佛大创新圈打造为集科研创新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国际交流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电商直播和贸易培训基地、创客办公及生活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复合、要素集聚的创新高地。

  共同构建精准结对机制。通过“一学院一镇街、一学科一行业、一博士一企业”的结对模式,禅城区4个镇街将与佛山大学在金融保险、宠物经济等领域展开合作,实现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有更深度的融合和并进。

  聚焦民生服务强化对接。基于佛山大学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禅城将与佛山大学在医养护理、教育领域合作。

  不难发现,佛山大学与禅城的合作,既基于科技创新,但又不止于科技创新,而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依托,开启一场覆盖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的全方位协同共赢创新合作。

  

  创新模式 合力打造湾区创新共同体

  

  活动现场,禅城区与佛山大学进行了佛山大学附属学校项目、佛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禅城园)项目、心学里院项目等一批科创、文旅、高层次人才、宠物项目的签约,以及“超充之城”战略合作伙伴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高质量发展项目、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项目、绿电绿证服务项目等3个电力领域标杆项目的签约。

  佛山大学附属学校揭牌成立,双方携手共建“高校引领-中小学落地”的科教融合生态,将佛山大学附属学校打造成为湾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示范案例。

  产业合作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共同做优产业服务。

  例如,在人才培育方面,双方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探索企业出题、导师领题、学生答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多个领域开展人才定向共育工作,服务全市产业发展。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佛山大学将发挥科研优势,围绕产业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促进佛山大学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优化科创服务资源,全力支持佛山制造业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服务高地。

  可以预见,双方正在或即将在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上的探索创新,有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佛山经验”,把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事实上,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上,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如何在大学周边打造创新综合体、共同体。这些创新综合体、共同体的共通之处,都在于通过系统性整合“产业需求、科研能力、人才培养”三大要素,构建一个以企业真实问题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协同、技术闭环与区域经济共生的制造业创新生态。

  期待佛山大学与禅城的合作,为佛山在城市中心催生一个连接科技与产业、联动城市与大学的创新综合体、共同体,为佛山带来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创新红利。当大学的智慧之光与城市的产业脉搏同频共振,当佛山大学科研论文在佛山制造车间转化为产品时,“佛山之心”的心跳一定将更加澎湃。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经济
   第A05版:政务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健康周刊
   第A08版:全媒睇
佛山大学牵手禅城 有多少“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