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线上倾听师真能治愈人心吗?

专业人士提醒,倾听师作用多为情绪宣泄,如遇心理问题应及时就医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一冲

  深夜里,总有些无法对身边人诉说的心事。有人选择独自消化,有人则在网络上寻找陌生的耳朵——他们被称为“倾听师”,只需花上几十元到几百元,就能换来一段专属的倾诉时间。在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这类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究竟是一种新兴的情绪解压方式,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孤独经济”?

  在佛山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阿杰第一次尝试倾听师服务,是因为一次深夜的情绪崩溃。“那天加班到凌晨,突然觉得特别压抑,但又不想让家人担心。”他在社交平台随手搜到了一名倾听师,半小时的语音通话花了99元。“对方其实没给什么建议,就是安静地听我说。但那种被接纳的感觉很奇怪,好像真的轻松了一点。”不过,他也坦言,后来再找其他倾听师时,体验就大打折扣,“有的人明显在敷衍,甚至中途还去回别人的消息。”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目前市面上的倾听师服务价格跨度极大,从9.9元的“体验价”到999元的“包月陪伴”应有尽有,服务形式也从文字聊天扩展到语音、视频。部分商家打出“专业心理疏导”“保密树洞”等标签,但仔细查看详情,许多倾听师仅标注“擅长聊天”“高共情力”,并无心理学相关资质。

  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倾听师会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有些则只是机械回复,甚至打着“情感陪伴”的幌子打擦边球。一位曾购买过包周服务的用户吐槽:“花了几百元,对方每天就像打卡一样发几句‘今天还好吗’,完全没有深入交流。”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为陌生人的倾听付费?心理咨询师林女士分析,这与现代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很多人觉得,向朋友倾诉会有负担,怕被评价或传播,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又显得太‘正式’,倾听师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既提供了匿名性,又比朋友更‘中立’。”但她也提醒,真正的心理问题往往需要专业干预,倾听师的作用更多是情绪宣泄,而非治疗,“如果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可能会掩盖真实问题,延误求助时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行业的法律风险。由于缺乏规范,消费者在遭遇服务质量问题或纠纷时往往难以维权。律师陈先生指出,如果是明显的欺诈或违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平台投诉或报警。但大多数情况下,“倾听”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很难界定是否“达标”,“尤其是语音或视频服务,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消费者最好在选择前仔细查看评价,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

 
     标题导航
~~~佛山“双承诺”打造放心消费新生态
~~~今年增至21所学校,拟于7月上旬公布综评结果
~~~“路政宣传月”活动启动,宣教执法双管齐下
~~~南海推出商品房地籍调查+首次登记“一件事”集成服务
~~~多项产科服务限价政策落地佛山
~~~专业人士提醒,倾听师作用多为情绪宣泄,如遇心理问题应及时就医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环两江 见未来 高水平建设环两江先行区
   第A04版:环两江 见未来 高水平建设环两江先行区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视觉
消费者满意度超九成
佛山普高自主招生5月15日报名
广佛高速一年劝返超载车1.3万辆
从“多次跑”到“高效办”
胎心监测最高20元/胎次
线上倾听师真能治愈人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