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着力推进佛山破局立新

专家简介: 胡霞,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广州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讲专家,广州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广东省软科学、广东社科、中央党校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24年受广东卫视邀请作为特约专家解读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深刻论断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着火车头作用,承载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使命。佛山作为万亿经济大市,中国制造业的关键腹地,如何抓好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理论周刊》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胡霞。

  

  40年改革先行铸就经济辉煌之路

  

  理论周刊: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一直以改革先锋的形象示人,尤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佛山的改革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

  胡霞:回顾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史,广东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领域向其他多领域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佛山在这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先行一步的敢为担当,推出了一大批叫得响的改革经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农村改革起步阶段,佛山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农业发展方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南海率先探索“六个轮子一起转”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佛山加快改革创新公有企业产权制度,顺德率先开始“靓女先嫁”产权改革,把乡镇企业推向市场,为佛山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四梁八柱”。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佛山紧紧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机遇,吸引了一批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布局落点,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佛山聚焦高质量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全局,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破局关键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领

  

  理论周刊: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 佛山经济稳中有进,但也面临很大挑战,2024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对此您怎么看?

  胡霞:佛山近期在经济增长表现中显露一定疲态,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2024全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探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外贸受阻。全球贸易需求疲软和欧美国家降低依赖、规避风险的政策导致贸易壁垒增加,这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广东构成重大挑战,也对佛山的外贸出口造成沉重打击。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转型阵痛。佛山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重压力,尤其是佛山很多工业产品与房地产深度绑定,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较大影响。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佛山的西、北部地区与东、南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发展差距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缩小。

  能否逐一破解这些挑战,转危为机,关乎佛山的未来经济发展能否更上一层楼。而破局的关键,在于经济体制改革。

  理论周刊:为什么说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

  胡霞: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首先,经济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第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改革能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佛山不仅能够顺应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国内发展阶段的转变,而且能够深层次地重塑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极,激发内生动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为佛山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应有更大作为

  

  理论周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发展现状、发展要求,佛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着力点?

  胡霞:佛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的现实要求。一要深化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持续优化“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壮大。二要完善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市场需求和效率原则配置资源,加大对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等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三要强化政府作用,优化宏观调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同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宏观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第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佛山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拥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及高度互联的基础设施,聚集相对厚实的人才资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应有特殊作为、更大作为。一要以链式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通过“链主”企业牵头,协同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实现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直击传统产业高耗能、低效率的问题,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全国输出数字化转型的“佛山样本”。二要以科技攻关让新兴产业高速领跑。重点发展机器人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低空经济等关键新兴产业集群,通过集中力量突破产业技术短板,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三要以前瞻布局让未来产业弯道超车。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佛山北滘机器人谷智造产业园等为载体,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等重点领域,推进概念验证、应用迭代与市场拓展,加快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第三,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是破解佛山县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出路。一要深入推进“北向西进”战略行动。北部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加快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并优化空间布局;西部以西江产业新城为重点,加快建设佛西现代化产业基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二要推动人居环境改善。通过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利用专项借款购买存量商品房用于村民安置,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与安置,降低税费,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全部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营造绿色、健康、安全、便利的宜居环境。三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百社联百村”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构建新型帮扶协作关系,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同时,大力组织公益志愿活动,如“红树林”植树志愿活动、“益苗计划”等,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佛山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布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卡点”“堵点”问题。通过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汽车芯片“攀登计划”、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等重大工程,力争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科学仪器、工业监测、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短板。二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蓝橙实验室等建成“科技工厂”,引进和建设一批面向市场的中试平台,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三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加强与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衔接,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注重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桥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广东省委党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旖珊对此文亦有贡献)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第A03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第A04版:高质量发展在一线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2025五十公里徒步
   第A08版:理论周刊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着力推进佛山破局立新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