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倪玉洁、谈飞洋、周明谦、何其辉、林安迪
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在经济赛道上的关键驱动力。佛山正奋力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新征程,加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华丽转身。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其中,坚持走好应用型科技创新道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等多项具体措施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聚合优势资源要素助力科技创新
回顾2024年,佛山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而亮眼的脚印。产业科技协同发展方面,季华实验室成功自主研制出全国首台高分辨率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仙湖实验室研发的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顺利投产。佛山的企事业单位在国家级科研奖项上斩获颇丰,参与的4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创近10年新高。中试产业培育方面,出台了促进中试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储备建设超百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尽管佛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仍不够突出,新兴产业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旧艰巨。
市政协委员、南海禅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越宁认为,佛山整体科技创新生态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要重视一些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的困难,如起步艰难、投入大、风险高等,为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资金扶持等,积极引导企业家、金融界加强关注科技创新,凝聚起更大合力。
雷越宁也建议,奋战在传统产业的企业家在深耕原有领域时,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关注新赛道,注重科技创新或者投资科创项目,“要实现‘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每个企业者都是参与者,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力争上游、发展壮大的历程。”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韩定安长期关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就该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她认为,要进一步破除高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紧密互动,进一步发挥互补互促作用,不断做大做强校企合作平台。
“在新兴产业的软件算法方面,佛山在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上有不足,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风险资金的支持。”市政协委员、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说,佛山新设立的新动能产业基金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风向标作用,当好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积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坚持走好应用型科技创新道路
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多项工作部署都涉及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如坚持走好应用型科技创新道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机制;大力发展中试产业,梯次建成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10家以上;建立“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推进工程,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大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生态”二字。不少代表委员们表示,除了技术操作层面上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佛山需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积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论坛等,吸引更多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关注科技创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科技创新企业的失败,建立容错机制,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在市人大代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建辉看来,佛山有10多万家工业企业,如果把这些企业的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按行业整合起来,就能像众陶联一样,帮企业精准降成本、找市场,甚至用数据信用背书、质押贷款,但单靠企业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得有个“数据大管家”,为此通过成立佛山数据集团,统一盘活数据资源,让数据从“躺在硬盘里”变成“跑在产业链上”。此举不仅能盘活数据资源,还能为佛山制造业升级转型注入数字化动力。
他还建议,佛山要扩大“央企朋友圈”,积极引入央企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等优质项目,与数据集团协同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和高端人才集聚,推动佛山成为大湾区“数实融合”的样板。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佛山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要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仍需跨越诸多“隐藏关卡”。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产业布局、挖掘数据价值等一系列举措,佛山有望逐步突破这些瓶颈,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