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李旭滨:

用青春坚守文物工作者的初心

李旭滨(右)参加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受访者供图
李旭滨开拓创新参与展览策划,让文物展品被更多人看到。/受访者供图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家键

  

  “每一个青年同志要在业务道路上潜心沉下去做事,新时代改革开放充满机遇,我们党员更应坚定信心,秉持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发展。”在日前举行的佛山市2024年第一期青年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来自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的“80后”文物工作者李旭滨动情地说。

  李旭滨,现任中共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党总支部宣传委员,馆藏陈列研究部副主任。2013年,他从中山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佛山工作,立志为党和国家的文物事业作奉献。

  从文物流通、征集,到文物保护、管理,从藏品研究、考古调查,到展览策划、文化宣传和博物馆管理……十余年间,李旭滨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佛山文物事业的第一线挖掘价值、汲取养分,致力于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多元化传承岭南广府文化文脉。

  择一事,终一生。李旭滨经常说:“作为一名文博战线的共产党员,要坚守初心使命,干好本职工作。”

  

  摸清家底 完善藏品管理

  

  怀揣着对文物事业的热爱与憧憬,硕士毕业那一年,李旭滨考入佛山市文物流通中心,最早从事陶瓷、杂项等文物鉴定研究与征集流通工作。

  “做文物鉴定征集,首先自己要练好内功,必须对物的形制、工艺等历史信息有认知、能吃透。”从那时起,如何更好地解读文物故事的想法,便在李旭滨心中默默地埋下了种子。

  机缘之下,2015年,由于业务板块调整,佛山市文物流通中心合并到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李旭滨随之转入祖庙博物馆工作,真正意义上在文博事业“大展拳脚”。

  李旭滨回忆,2017年起馆里筹备国家二级博物馆申报工作,然而当时馆藏藏品数量与相关要求仍有一定距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懂得迎难而上。为了争取富有佛山文化历史研究价值的一批藏品,他反复往捐赠人家里跑,锲而不舍地做工作、交朋友、谈心里话,开诚布公地解释国家文物政策,说明文物进入博物馆所得到的可持续保护、所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意义远胜于有限范围的鉴赏。

  文物征集回来之后,怎样合理安排入藏存放?李旭滨说,初时藏品集中在一个库房,不足以面对藏品管理新情况,“必须把所有藏品基本信息完成一遍核对认定,准确定位至明晰的保管区域与具体位置”。

  秉承着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李旭滨牵头组织起藏品信息完善登记工作,推动藏品分类分区定位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不断健全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及体系建设。2020年起,先后完成多个重要管理制度修订,并形成了“库区+展区”并行、“库房保管员+责任管理员”双肩挑等系列藏品管理方法,完成藏品库房环境改造、建成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为文物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李旭滨常常在比对库房文物资料和翻查地方文献中埋首,一琢磨就是一整天,被同事笑称 “以馆为家”。经过不懈努力,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征集、入藏藏品8100多件套,顺利实施藏品平面数字化项目,文物藏品的图像信息得以规范记录、采集。

  在文物保护方面,李旭滨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参与竹木雕、家具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申报,到推动一般性文物修复保护计划,促进国家级、省级等文保修复项目立项27个,开展修复保护的各级珍贵文物藏品达到125件套。

  2018年至2024年间,李旭滨先后完成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国家三级、二级和一级博物馆的申报筹备工作,助力博物馆运营服务等级连续跃升。

  

  开拓创新 讲好文物故事

  

  “我们搞了那么久的藏品管理,把这些文物研究好、保管好之后,归根到底是要干什么?”李旭滨认为,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最终是利用好这些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李旭滨与同事共同探索、建立祖庙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目的是为了鼓励馆内更多同事转变思维,采取不同角度去活化文物资源、创新传承利用,摆脱过去人们对博物馆藏品束之高阁、秘不示人的旧印象。“要让文物能够真正从库房里面‘活起来’,利用展览、研学课程及文创商品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吸引社会上不同受众人群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李旭滨在前期主要参与“天地一飞鸿——黄飞鸿生平与影响陈列”“叶问·咏春——叶问与咏春文化陈列”等基本陈列改造提升的基础上,主动请缨承接了“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的策展任务。

  “当时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意义重大。我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李旭滨说,对于做展览而言,展品就像电影拍摄中的演员,要把展览的故事性、艺术性与技术性整合起来、达到平衡,很不容易。

  梳理文物信息、翻查历史文献、撰写展陈大纲、校审形式设计稿……“熬了很多个晚上,光是展陈大纲,我记得至少改了27稿。”李旭滨从没有因为工作标准高、任务繁重而退缩,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矢志不渝、实干担当”的政治本色。

  历经约半年时间反复打磨,2021年6月,“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终于在祖庙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共展出革命文物与资料150件(套),革命历史、背景珍贵图片117组。同时采用AR数字展览形式,将多个环节进行线上数字呈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我的祖辈从抗日时期跟党干革命,在部队经历过革命战争时期,所以做展览的过程,我感觉就像随着他走过的红色革命道路,工作也别具意义。”李旭滨说。该展览还成功入选了“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和2021年“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都凝结着李旭滨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我一直在做喜欢的事情,所以即使加班推进,都反以为乐。文博工作有其特殊性,随着你的材料掌握越丰富,也越紧贴学术理论前沿,总觉得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他说。

  

  深挖细查 开拓海丝考古

  

  近年来,李旭滨不仅推进博物馆内的业务工作,还主动参加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彰显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敢闯险滩、勇开新局”的时代精神。

  时间回到2022年,广东公布重磅考古发现,明确“南海I号”沉船部分酱釉罐器物产自佛山南海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实证“南海I号”最终从广州港离岸。在此项重大成果发布之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佛山市、南海区两级相关文博机构,对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李旭滨受邀参与其中,承担两窑址周边区域考古人类学调查。

  “时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肖达顺是我读研时期的同窗好友,希望我能参与此次考古调查。我说这是考古事业义不容辞,何况还是我们佛山家门口的历史窑址,意义非凡,于是一拍即合。”李旭滨说,考古调查队一方面是对遗址开展抢救性发掘,同时组队与他一起,对调查目标区域周边展开横向的遗迹调查工作。

  时值岭南9~11月,天气炎热,时有秋台风而至,考古调查工作异常艰苦。“基本上每隔几天就展开实地调查,再缓几天整理调查材料。比如在狮山奇石窑,我们沿着东平水道5公里范围,从中部西门村开始,先后往南、北、东三个方向拓展调查范围,村里建房的工地、村外土坡的边上和河涌水道之间都有我们的身影。”李旭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长和当地人的背景优势,白天联系村干部和熟悉地情的乡亲唠家常、做访谈、查族谱,晚上继续查阅岭南地方文献、挖掘有用的历史信息,忙完常常已是午夜以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借两窑址考古的新发现,2022年底佛山市顺利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聚焦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文物事业的宗旨,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扎根于一线文物工作中最不平凡的理想。”展望未来,李旭滨将继续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以坚守诠释一名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

 
     标题导航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李旭滨:~~~
~~~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品味佛山 秋色无限
   第A04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第A05版:高质量发展在一线
   第A06版:五区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教育周刊
用青春坚守文物工作者的初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