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立韵、阮凤娟、黄鹤婷、宋佳雨
摄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
“平均1.4斤/尾,共约130000斤。
首批于2024年10月1日上市。”
……
这本养殖台账只书写两次,起笔时投放鱼苗,收笔时鱼儿丰收。
记账人袁平,是位于三水白坭富景社区南边村何氏水产养殖基地的技术合伙人。
这本台账可不简单。
故事的主角,是“百千万工程”最早一批典型村之一的富景社区。在佛山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中,这里率先成功集约起连片面积达415.82亩的土地。
在那之后,整个社区有近2000亩土地陆续走上集约化之路,引来何氏水产、上海太和水两只“金凤凰”,文旅新业态也在三巷村、沙围村等地拔节生长。
过去十年里一直被视为三水农村改革试验田的富景社区,这个秋天再次晒出改革尖兵的丰收“账本”。背后,它有过怎样的敢想与敢闯?未来,它将书写怎样的新篇章?
第一只“金凤凰”下蛋了
敢想的袁平,遇到了同样敢想的邓永开,使得南边村415.82亩连片鱼塘,实现了价值跃迁。
9月9日晚7时50分,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在编号为“01”的鱼塘边,一名男子正打着手电筒巡塘。
这是台风“摩羯”过境佛山的第二天。台风过后往往会有偏南风,在养殖户眼中,这是要严防死守的大敌。
晚上8时整,确定这塘鱼儿无碍后,袁平和拍档们把300多公斤饲料投入塘中。平静的鱼塘突然泛起一片水花,袁平乘势用抄网捞起几条江团鱼,称重后又迅速抛回水中。
“这塘江团鱼是最早投放的,个头在1.4斤上下了,基本达到出塘标准,准备在国庆节当天出塘。”袁平所说的江团鱼,学名长吻鮠,是一种盛产于长江流域的肉食性底栖鱼类,经济价值高且供不应求,近年来成为南方养殖市场的香饽饽。
鱼儿长势良好,袁平喜上眉梢。从事江团鱼养殖5年来,这是他首次把业务扩展到三水。在这里,不仅养殖规模面积打破纪录,收入也有望刷新个人之最——按照与收购商的约定,江团鱼的田头收购价每斤20多元,他与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合作的这批江团鱼,预计销售额近3000万元。
得知鱼儿销路不错,南边村村民小组长邓永开同样喜笑颜开。
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是富景社区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引入的第一只“金凤凰”。南边村的415.82亩连片鱼塘,则是那棵梧桐树。当时,刚上任不到一年的邓永开想推动养殖尾水改造,但高昂的费用让村民望而却步。恰逢佛山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邓永开意识到,这片面积达415.82亩的鱼塘“有搞头”,是一次推动村集体资产增值和村民增收的机遇。
随后,邓永开同社区“两委”干部一边物色竞投对象,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苦战3个多月争得九成支持率,成功将这个优质资产拿上三水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交易。
“第一年,南边村就增加集体收入70多万元,人均分红增加1000多元。何氏水产还无偿为村民新修了一条1.3公里长的水泥路。”邓永开说。
十来分钟后,一阵风吹过,月亮露出云层,水面“吧嗒吧嗒”的声音逐渐微弱。吃饱了的江团鱼散去,袁平仔细地听了一会,满意地转身回到塘边的简易大棚,在养殖台账上新添一笔记录。
80后当家人的“烦恼”
同样在关注着这一塘江团鱼的,还有富景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标。这个80后乡村当家人,深谙产业是乡村发展基础的道理——如果南边村的项目丰收大卖,那么,东岸片区的村民以及意向企业都会吃上定心丸。
最近,富景社区东岸片区有近千亩土地完成了集约。大家的诉求十分明确:发展产业,为乡村兴旺聚人气、引财气。
富景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标是土生土长的富景社区人。但对于建设家乡,陈伟标也有甜蜜的烦恼。
一直以来,富景社区缺的不是发展的资源和信心。相反,在过去十年时间里,这里一直被视为三水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这里发源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四会联动模式获中宣部、民政部认可;当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里是三水“试点中的试点”;以富景社区为核心区域打造的佛山文创古镇更是跻身全国特色小镇50强;2022年,佛山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这里不仅最先成功集约起连片土地,还摸索出“跨村集约”“分期交付”等基层首创经验。
但是,它同三水大多数行政村一样,“村弱组强”短板明显,社区下辖34个村民小组,但行政村集体收入为零,同时,这又是一个外来人口倒挂的社区,约3.9万常住人口中有2.1万非户籍人口,大家诉求多元,陈伟标这个当家人时常“难为无米之炊”。
唯有地尽其用、利尽其享,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积极性创造性。拐点于2023年到来。
这一年,白坭镇、富景社区分别成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典型村,立足镇级层面提出的“西江画廊,战新白坭”目标,富景社区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提升发展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第一仗竟意外成功。富景社区统筹推动社区和村民小组两级经济组织唱起土地集约的主角,为优质现代农业项目栽好梧桐树,5个月内引来“金凤凰”成双而至。先是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落子南边村,后是A股上市公司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灶村、下灶南村“联姻”。
第二场仗同样告捷。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小组把土地集约起来,富景社区顺势成立富民景致产业公司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土地物业巡查和农村保洁等业务,截至今年9月,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实现行政村一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同时,富景社区自然村一级的集体资产同比增长18.2%,达2.18亿元;经济总收入达5608万元,其中提留资金1452万元,大部分用于乡村后续发展。
第三场仗如箭在弦。在最近推动东岸片区近千亩土地的集约化过程中,大家跃跃欲试,提出恢复历史上三巷涌与樵北涌之间的通航,为“桃源·三巷”乡村文旅IP增添一份岭南水乡的滋养。同时抢抓乡村旅游机遇,将辖区内聚贤楼、西江河鲜美食街等多个独具辨识度的文旅IP串珠成链,打造立足湾区、集农文旅研学于一体的周末游目的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部署。富景社区还有2200多亩耕地和1700多亩鱼塘将在明年2月初集中到期,在“百千万工程”百舸争流之际,陈伟标在寻找答案,也在书写答案。
人与村的双向奔赴
一个农村社区,要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到底行不行?
三巷村,应声出列,猛然破圈。
500多年前,明代硕儒陈白沙多次造访富景社区祠巷村。其与祠巷村陈氏第九世族人陈冕的师徒佳话传诵至今,三水思贤滘更是因纪念二人而易名。
“乙卯水灾”后,梁知鉴带领乡民加高培厚樵北围,至今当地仍存有当年的灰砂基和思德亭等遗址。
见贤思齐、泽被桑梓的精神一直浸润着这片土地。当“百千万工程”的旋律响彻时代,富景社区挺身出列,汇聚起政策东风、社会资源、乡贤的磅礴力量,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定位为佛山版“小乌村”的三巷村,最先酝酿出惊喜,猛然破圈。
今年初,白坭镇成立千万元文旅专项扶持基金,为当地文旅发展“抛砖引玉”。各方力量推动下,昔日杂草丛生的自留地,成为庭院式的“四小园”;三巷涌古航道重新流动了,石板桥、古埠头特别适合来一辑旅拍照;研学、民宿等文旅业态拔节生长,三巷村从颜值到气质都焕然一新。
今年“五一”假期,央视新闻直播间以“打造消费新场景,释放文旅新活力”为主题关注全国各地文旅新业态,三巷村贡献了长达21秒的镜头。
富景社区“有料”,却过于朴实、低调。就像那道疍家非遗名菜“禾秆冚珍珠”,需要一把干柴烈火的烹饪,将它端上餐桌、推向远方。
“百千万工程”就是那一把火,而岭南文化的沉淀、人文故事的滋养,就是那一份“真材实料”。
9月9日,一组来自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以佛山非遗“禾秆冚珍珠”和腊鸭扎传承人彭叶开、李桂英夫妇为主角,开展一个关于岭南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
早年,彭叶开夫妻俩经营一家农家乐,目前张罗着一个名为富兴隆的疍家非遗传承工坊。每年秋风起,二人一边制作疍家非遗美食,一边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进入春节后的淡季,二人就携手出游,到祖国各地寻味美食和风土人情。
“他们追求的生活状态就是岭南乡村小康生活的写照,同时他们所坚守的传统,让乡村更富有人情味和烟火气。”带队拍摄的学生闫嘉慧说。
迎接年轻人,富景社区早已敞开怀抱。它不仅与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保持良好的校企共建关系,还与年轻人在创作与创业的路上双向奔赴。
一年多前,90后张冠雄与朋友合伙开设白坭首家精品咖啡店。如今,他们已经开了两家分店。看着周边的潮饮店、文创手信店多了起来,张冠雄感受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
“我们有一个口号,‘百千万里,白坭等你’,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95后周玲是富景社区粮食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仅2023年以来,她参与接待研学人数累计超15万人次。
40多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拉开序幕。当前,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具体到富景社区,当务之急是从过去数十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赓续改革精神,汲取发展力量,向制度要活力,向生态要效益,让年轻人“回归乡村,融入乡村,守望乡村”。
从哪里入手?怎么破题?
这里,有政策的东风,变革的基因,市场的选择,弄潮的人儿,随着“百千万工程”推向纵深,这本写于塘基的养殖台账,这些关于发展的敢想与敢闯,仅仅是答卷的序章。
蹲点日记
集约零散地 飞来“金凤凰”
9月9日,入夜后的富景社区南边村尤为静谧。村口旁,面积达415.82亩的连片鱼塘整齐排列,“嗡嗡嗡”的增氧机声音,透露着水底的不寻常。
“放料!”随着时针指向20时,鱼塘负责人袁平下达指令,第一包鱼饲料投入水中,安静的水面迅速响起“吧嗒吧嗒”的声音,一条条江团鱼从水底跃出水面,溅起层层水花。“江团鱼怕光,喂料只能在晚上。”袁平说。
这里是何氏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也是佛山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中,首宗集约零散土地通过区级组织网上竞投成交的项目。
作为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的技术合伙人,去年9月,已在顺德从事水产行业多年的袁平接手了整理好的鱼塘。他说,南边村鱼塘连片,靠近西江优质水源,是现代水产养殖的绝佳选择。
“鱼游到水面抢食,声响越大,证明他们越健康。”在过去的300多个日夜,袁平看着鱼儿从手指长长到手臂粗,他的耳朵灵敏得跟仪器一样。
不到15分钟,看着15包饲料全部被鱼儿吃完,袁平才安心地走开,开始新一轮的巡塘。几乎每两小时,他就要巡塘一次,风雨无阻。
“重点检查是否有浮鱼和死鱼。江团鱼比较名贵,需要细心呵护,但凡出现一条病鱼,很容易蔓延全塘。收获在即,更加不能放松。”袁平说。
要保障鱼塘有稳定收成,不仅要看个人经验,也要靠技术手段。每个月,袁平都会抓三五条鱼带到顺德的检测机构检测,全面掌握鱼的生长情况,检测机构也会定期来鱼塘检查水质。“今天刚检查完,比上个月又长了二两。”他满意地说。
在塘边临时搭建的住所内,袁平专门挂上两块大黑板,这是他的养殖台账。大到每一次的投苗记录,小到每一次的喂食、鱼的生长体重变化,他都一一记录。
“第一批鱼9月底10月初开始捕捞,已经被预订了七成。”袁平说,江团鱼的收获期有半年,全部完成销售后将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看着黑板上的一串串数字,袁平无比期待着丰收时刻的到来。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阮凤娟)
踏上文旅路 兴起研学风
秋季研学的人潮如期而至,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的研学场馆也高速运转起来。9月9日下午,粮食博物馆里,一群小同学正争相了解我国粮食发展史。
没片刻工夫,95后讲解员周玲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这个研学团的“孩子王”。用她的话来说,白坭是一个宝藏小镇,每次有研学团来,她就带着他们去寻宝、去探险。在五人龙舟文化博物馆,周玲向同学们介绍了陈列的龙舟、高标、罗伞,带领大家遥想扒丁们在西江上劈波斩浪的壮阔豪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富景社区的研学场景,正试图把岭南文化中最深沉有力的东西——农耕文明的乡愁与龙舟竞渡的精神,植入来访者的心。
近年来,白坭镇将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高位推进。2021年,以富景社区为核心区打造的文创古镇跻身全国特色小镇50强。2023年12月,富景社区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名单,不久又被纳入“西江十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加上白坭镇成立1000万元文旅专项基金,多重利好的推动下,富景社区全力挺进文旅赛道,为乡村引人气、聚财气,推出现代农业、漆艺、非遗美食和龙舟等不同研学路线,主打沉浸式体验。
当年,佛山非遗腊鸭扎、“禾秆冚珍珠”传承人彭叶开、李桂英夫妇领衔打造的“富兴隆·疍家非遗传承工坊”在粮食博物馆数百米外的铺面挂牌运营。这个非遗体验工坊上过央视,《热辣滚烫》在三水拍摄取景,雷佳音等剧组人员还专门到店里体验尝鲜。
以“百千万工程”造就美丽乡村,以美丽乡村唤醒游客心底的乡愁,激活美丽经济,富景社区目标所指,亦即如此。
“我们的研学服务瞄准的是大湾区客户群,立足打造成为大湾区居民的周末游目的地。”富景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标说,2023年至今社区已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研学人数突破15万人次,带动各类消费近5000万元。为了完善配套服务,目前社区引进了漆艺主题的民宿和酒店,还有各类潮饮店和文创手信店。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立韵、宋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