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解读

  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目前血液无法人工合成,临床用血只能依靠健康公民的自愿无偿捐献。无偿献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无偿献血利国、利人、利己、利家人。

  健康人定期、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我国现行的捐献标准为全血每次200~400毫升,捐献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血小板每次1~2个治疗量,捐献间隔期不少于2周。献血后,人体造血功能会让血液很快得到补充,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前款规定的费用。

  血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献血者应当去正规血站献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尽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健康体检要选择综合性医院的体检中心或正规的体检机构,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选择体检项目和频次。

  检查中若发现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针对性地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关爱和帮助,这不仅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在工作、生活中,要接纳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鼓励和帮助他们和疾病作斗争。对精神障碍患者,要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患者的家庭成员要积极帮助他们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担负起日常照料和监护责任。对残疾人和康复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感染病原体的人员要给予理解、接纳和关心,不歧视、不排斥。(文/佛山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

 
     标题导航
~~~未来数天要注意防暑防晒
~~~赛事进入报名阶段,今年将设青年组、盛年组两个组别
~~~
~~~石肯医院携手佛山传媒助力健康佛山建设
~~~小区设施维修总卡壳,房子“养老问题”受关注
~~~
~~~
~~~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经济
   第A04版:民生
今日雨水纷纷 明起热浪袭来
2024全民歌会邀你来唱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解读
打造健康社区 服务邻里街坊
维修基金用不了 电梯一年修不好
债权转让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规划调整公告
天天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