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我国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2023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当前,我国正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谋划,指导各地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一手抓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方式,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今年前7个月,全国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已开工和筹集235万套(间),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介绍,接下来,将把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促进实现职住平衡。结合各地房地产市场情况,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快完成收购,及时配租、配售。
保交房工作既是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也有利于稳定各方预期,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董建国介绍,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各地全面排查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项目,锁定了按照合同约定应在今年年底前交付的396万套住房,作为保交房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一项目一策”做好分类处置,推进项目按时保质交付。
对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董建国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