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赋能佛山高质量发展

  

  □吴亚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佛山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佛山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适应佛山产业需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过去一般强调以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化了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紧密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好、科技需求大、应用场景多、转化能力强,立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结合。

  根据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布局人才链创新链

  第一,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于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坚持实践标准,确立企业创新创造主力军地位,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接题-学生答题”的校企协同培养有效机制,通过精准的产业预见能力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确保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加适应产业科技创新变革的需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链接企业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等重点培养一批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持续深化科研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集聚提供保障。强化教育、科技、人社的协同联动,优化创新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充分依托和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从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发,佛山十大园区坚持一园一策,强化人才与产业同步谋划,提供产业、人才、科创等“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同时结合佛山实际需求和现有基础,把资源集中到应用型科技创新上,支持和引导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围绕生产制造的堵点卡点开展技术攻关,也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构建包括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内的各类企业类创新平台。

  第三,持续优化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提升全面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次全会要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中试,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实验,承上启下地将科技成果与应用市场有效衔接。在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从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到加大力度推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再到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等,佛山的努力从未“停歇”,接下来佛山要加快推进中试产业发展,构建“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探索“港澳创新+佛山制造”的合作模式,因为港澳高校资源丰富,基础创新和原创创新能力强,而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彼此互补优势明显,持续推动教育、人才、科技的交流合作,更好赋能佛山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理论周刊 新论
   第A07版:理论周刊 知行
   第A08版:专题
发展低空经济,佛山如何抓住机遇?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赋能佛山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