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面声声叫唤。”藏族作家阿来在35岁那年写下《尘埃落定》的开头。在《尘埃落定》创作完成30年之际,阿来带着这部回望故乡之作来到佛山。
“我们从小读历史,知道世界史、中国史,但我们不关心在地的历史。实际上,大的东西都是由小的东西一点一点建构起来的,光说大的没有小的,不接地气。”于是,阿来下定决心书写地方历史,有意识地将大历史和小历史联合起来。
创作《尘埃落定》前,阿来用了4年时间,走遍阿坝地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研究了18个土司的家族史,查阅过小说文字50倍以上的史料,才写就这部兼具真实性和奇崛想象力的壮阔史诗。
分享会上,有读者提问:“《尘埃落定》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您认为这两本书有什么异同?”阿来坦诚地说:“我和《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忠诚。”
从事文学创作以来,阿来的笔触环绕在那片哺育他成长于斯的嘉绒大地,观察、融入、亲近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书写那片土地上的歌哭悲欢、沧桑巨变。
阿来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字的作用更加突显。他说:“文字对我们很重要,读者也要有一种强烈的自觉来捍卫文字的纯洁与尊严。这不是捍卫文字和人,不是捍卫几个人吃饭的行当,是捍卫人所达到的文明的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