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刘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近日,为推动构建南海“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南海区在深圳举办2024年“三高四新”现代产业发展能力培训班,区镇相关部门领导骨干参加了学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南海要向深圳学什么?本期圆桌论坛四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本期嘉宾
毛 星
发展融合创新 汇聚光明前景
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发挥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深圳的经验模式中,创新文化、有为政府、资本杠杆、人才策略、全球视野、共享机制等,都为当下的城市竞合提供启示。南海区工业化进程与深圳有所差异,产业结构更是大不相同。要构建南海“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学习借鉴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更要走出南海的特色路径。
一是坚持长期主义,实施规划先行。深圳从开放为经济特区以来,一直走在重视规划、坚持规划、科学调整规划的路上,体现在产业的发展安排、集群的打造、高校的布局、下辖区域的协同互补等方方面面。很多概念的提出要超前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依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智囊机构,深圳的规划可以做到相对科学、系统、连贯,并贯彻长期主义的策略,使得深圳可以在历次变革中站到风口,以敏锐的嗅觉、开放的眼光来发展和培育产业,从而站到中国工业第一的地位,并且拥有较好的前景和增长潜力。
二是基于区域特色,选好细分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个城市资源竞争的主要聚焦点。放眼全国,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这些行业本身来说确实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增长空间很大。但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全链发展的条件,需要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深圳基于此前的创新优势和开放环境,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存在先发优势。南海区一方面可以借助地缘优势,承接深圳的创新外溢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选好细分赛道,把区域特色发挥出来。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面,深圳已经走了几十年,南海区要总结梳理自身基础优势和科创平台资源,注重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相配套,坚持错位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先进生产力含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推动融合创新,注重环境打造。此次培训期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福建一笔成服饰公司通过合成“技术嫁接+直播+跨境电商”发展智能穿戴的案例,以及河北秦皇岛阿那亚公司融合“房子+价值观+生活方式”发展综合性共创型文旅产业的案例。这都是在不同领域进行巧妙融合创新的典范。创新是从多元要素到汇集发展再到发散应用的过程,区域发展要提升这种融合能力,为创新提供舞台。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打造至关重要。一方面,南海区要做好创新资源在流通过程中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抓住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促进“四链融合”,最终实现以环境赢商、赢才。
朱志强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深圳历经40多年,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典型。其在注重规划引领、培育企业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以及强化人才磁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有着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一是规划引领凝聚鲜明共识。深圳通过高标准、清晰的产业规划,塑造“20+8”产业集群,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这不仅是产业层面的方向选择和布局,更是一次对城市发展愿景的明确表达。在规划过程中,社会各界的认识会得到不断的凝聚和统一,有助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政府发挥作用更有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南海“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确立,也是全区共识的不断凝聚。从2018年的“两高三新”到2019年的“两高四新”,再到今年正式确立“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导向,树立起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四梁八柱”,可以说是南海的战略选择。
二是育多成强锻造企业矩阵。深圳始终关注本地优质企业发展,在众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重点扶持一批市场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成功培育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众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企业矩阵,促进深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增强了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南海在推进“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要重视企业群体的培育,既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也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要积极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重点关注和推动区内“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和成长潜能为导向,从中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龙头、标杆企业。
三是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创新。金融与科技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双引擎。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不仅拥有繁荣的金融市场,还积极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南海区可以借鉴深圳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挥好金融高新区的平台作用,激活社会资金、公有资源、集体资产等活力,利用好现有科创平台,为“三高四新”产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
四是城市最高礼遇磁聚人才。深圳真正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落到实处,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及优越的居住环境。南海要实现“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软环境,“城产人文”协同发力,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既发挥好佛山大学、南海大学城的高校资源,也要利用好邻穗近深地利,面向广深港,招才引智,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杨毅恒
创新培育模式 助力“三高四新”产业发展
深圳自2022年实施“20+8”产业集群行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20+8”产业集群成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并逐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深圳建设“20+8”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为南海发展“三高四新”产业提供如下启示:
一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恒心建设南海高质量发展体系。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区域,发展“三高四新”产业是经过区委、区政府数年摸索酝酿和调整的发展定案,必须长期坚持。深圳的成功经验,也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结果。产业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南海有丰厚的产业基础,有强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有充足的金融资本和平台,以政府宣传为引导,以政策导向为抓手,以科技和人才投入为依托,久久为功,必见奇效。
二是以“外引内提两手抓”的招商模式谋求南海高质量发展。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中小企业面临不少困难。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日益紧张,南海招商也很难继续沿用“花大钱、搬大树”的模式。一方面,要基于优势产业、有效市场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潜在的优质项目落户;另一方面,要用更适合的政策和土地及行政资源的投入支持培育本土优质企业项目增资扩产,让更多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以“强国资更稳民企”的理念和实操均衡布局南海长远发展。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是当前地方政府解决财政紧张的重要方式。但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的阵地,南海拥有70多万市场主体,44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如何在做强国资的前提下,稳定民营企业固有的市场和蛋糕,维护有效市场的公平,是政府必须考虑的。只有做好这种平衡,才能在经济下行期稳定民营企业在本地经营和投资的信心,才能在下一轮经济增长期快速吸引资本、项目和投资,抢占发展先机。
四是以“科技与人才引领”为依托促进南海传统产业突围。科技创新与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南海过去十多年的科技和人才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依托项目和企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逐步涌现出希迪薇、原点智能、澳亚机电等一批知名企业。基于南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他们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大疆、大族一样的行业巨无霸,但在细分领域很有可能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隐形冠军企业。依托南海五金、机械、家居产业的坚实基础,以科技与人才引领,南海有望在高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罗 徽
对标深圳 推进南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40多年来,当初的“小渔村”早已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稳步迈进,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齐心协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局面。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产业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20+8”产业集群规划制定的过程,更是全市上下凝聚共识的过程。目标方向已经确定,一棒接着一棒干,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从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保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深圳市发展韧性很强,在不同的窗口期、机遇期,总是能够有新的如比亚迪、大疆等引领性企业崛起。南海区“三高四新六集群”产业发展定位,构建起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新格局,具有很强引领性作用。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要坚持优质项目外引和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新产业,引优质项目集聚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创新能力迈入世界一流。长期以来,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连续4年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一,而且深圳的社会研发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深圳大力补齐高等教育、基础研究、高端人才等方面短板,培育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众多科创平台和10所高校(高职)在南海云集,科研、教育实力基础扎实。学习深圳,我们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中试产业,推动中试资源开放共享。同时,全面落实和加强校地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三是坚持对标全球最好最优最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深圳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标全球最好最优最强,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南海要持续对标深圳,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强化产研、产教、产融、产需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需求问题,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后半篇文章,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招才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