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属性

  

  □孙晓晖 黎梦媚

  

  学校思政教育要全力回答好“教育强国,思政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用真理之光引领学生思想,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双向奔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六个新”为新形势下学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指明方向,并深刻揭示了学校思政课教育所具有的战略属性:事关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事关长远的而不是短期的、事关系统的而不是个体的。学校思政课教育关乎党的事业千秋万代、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予以审视,牢牢把握其蕴含的战略属性。

  为何要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属性?一方面,树立长远眼光、把握战略属性,才能更好聚焦服务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必须立足时代之变,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思考时代之问,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关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树立长远战略眼光,守正创新打造思政金课,进一步建强思政教师队伍,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坚持战略思维、把握战略属性,才能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战略思维是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强调的是思政课建设要着眼于从整体上谋篇布局,力求在顶层设计、体系优化、育人合力等层面系统推进,助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从战略属性看,学校思政课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管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怎样的转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不变。

  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从大战略上建设好学校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是锚定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鲜明地标示出学校思政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思政课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本身,还应注重实践教学,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及整个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跳出课程看课程,在全局视野中办好思政课,以战略思维不断巩固和推进学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二是谋划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布局。在主体上,要彻底打破学校思政课的“孤岛”窘境,拓展“三全”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学段上,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硕博贯通一体的长效机制;在方式上,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联动机制。

  三是激发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动力。学校思政课教育要打破思维局限,破除路径依赖,谋划实施更多前瞻性布局和超常规举措,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精选“配方”、细磨“工艺”、美化“包装”,以改革创新激活思政课堂,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不断激发学校思政教育的强大战略动力,全力回答好“教育强国,思政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用真理之光引领学生思想,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双向奔赴。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教育如同璀璨星辰,指引着青年前进的方向。只有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作者孙晓晖系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黎梦媚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征程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预见和防范能力建设研究”项目(23BDJ041)的阶段性成果。】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叠滘飙龙船
   第A05版:高质量发展在一线
   第A06版:理论周刊 策论
   第A07版:理论周刊 策论
   第A08版:时事
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战略属性
锚定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法治力量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以“数”提“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