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再起,焦点是能源问题。德国奔驰宣布,无法在2030年完成全面电动化,将继续致力燃油车开发和创新。同时,苹果公司被曝出取消电动汽车项目。更早之前,奥迪也放缓了全面电动化计划,丰田则数次表示电动汽车没有未来。多个明星企业集体“退圈”,在业界和消费者之间引发了关注和争议,不少人又开始唱衰新能源汽车。
发展新能源汽车真是点错了“科技树”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战略来看,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绝不是随波逐流,更没有被忽悠,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
一为经济发展。汽车产业属于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产业,且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抢占汽车产业高地,是我国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燃油乘用车产业发展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过去我们希望依靠合资模式和“市场换技术”策略来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但由于外资方严格限制核心技术转让,自身原创技术薄弱等问题,我国汽车工业迟迟未能实现赶超,国外品牌优势明显。面对固化的传统燃油车格局,实现超越必须另辟蹊径,新能源汽车成为换道超车的重要历史机遇。经过长时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销量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形成了产业优势,世界汽车产业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
二为能源安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每年需要消耗超7亿吨石油,其中国内原油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剩余需求都要依靠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长年维持在70%以上,成为能源安全的最大短板。考虑到我国70%的石油都用于交通领域,推动该领域“去油化”刻不容缓。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重要选项。
三为“双碳”目标。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永续发展。近年来,交通部门已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石油基燃料是碳排放主要来源,加快推进以电代油,极为迫切。
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必然会推动产业变革。
历史可鉴,哪种技术更先进、更环保、更经济,使用更方便,哪种技术就会受到追捧,不是哪几个人或哪几个国家能够阻挡的。(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