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T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脱公”更名 特色是民校的未来

  

  文/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邹婷婷

  

  石门实验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石门实验小学……这些佛山家长耳熟能详的民办学校,在最近半年间陆续更改了使用多年的校名。更名源于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系列新政策实施后,民办教育办学管理日趋严格规范。

  佛山已有哪些民办学校进行了更名?更名对民校的招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曾经受到众多佛山家长青睐的民校,在政策的严格规范下,未来将如何发展?面对升学选择,家长和学生需要认真了解考察。

  

  超10所民校完成更名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公参民”类学校,未来要么转为公办学校,要么完全转由社会承办,与公办脱钩,不得使用公办学校校名或校名简称,也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据统计,截至目前,为适应新政策的规定,佛山已经有逾10所民办学校更名“脱公”。有更名的民校负责人表示,学校更名非常讲究,既不能丢失了原来的特色,又要符合国家规定。如原石门实验中学更名成为“金石实验中学”、石门实验小学更名成为“石小实验学校”、石门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更名成为“广石实验学校”、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更名成为“顺德文德学校”、华英新城实验学校更名成为“顺德英华学校”。按政策规定,更名后,原挂牌学校的公办资源将全面撤出。部分已更名的民校则回应,更名后的学校将与以前的挂牌学校在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更名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均保持不变。”金石实验中学副校长邹湘林表示,更名之后,学校仍属石门教育集团成员校之一,石门的优质教育资源依然会在各成员校之间全方位辐射,各成员校在资源联享、课程联建、教研联动、活动联合等方面也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互联互通。

  在顺德英华学校,早先该校宣布正式从华英新城实验学校更名为佛山市顺德区英华学校,引发全城关注。顺德英华学校执行校长潘运动表示,学校更名可以用“一变六不变”来概括:“一变”指校名变更;“六不变”指学校“先进办学理念不变、卓越管理团队不变、顶尖师资队伍不变、特色课程体系不变、教育集团办学不变、智慧校园环境不变”。更名后,顺德英华学校办学模式与内涵保持不变,将继续传承华英学校的基因和血脉,建设一所高定位、高标准、高品质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学校,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民校或将面临优胜劣汰

  

  民校与公校“脱钩”后,公办学校进驻民校的管理层和师资将逐步全部撤出,对于“脱钩”民校真的没有影响吗?有民校校长直言,对于已经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口碑的学校,更名影响不大,但对尚未形成良好口碑的学校,更名可能是致命一击。

  英广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健认为,很多“公参民”类学校发展了一段时间,跟“师傅”学习已久,也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已经“出师”,但部分与公办学校交换资源的民校面临的问题是,公校派驻的校长和老师要撤出,但自己还没培养好“替补队员”和“接班人”,还没形成自主管理力量,就会“遇到麻烦”。

  “管理层、骨干老师、管理模式和教研模式都是以人为主体,如果学校还没形成自己的文化,就会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大,个别学校会出现短时间的颓势。这些学校如果能够发挥优势,止住颓势,也能逆风翻盘,但如果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就有可能会被淘汰。”陈健说。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民校的未来发展将会有三个趋势。一是从数量上看,民校的总体规模和数量会缩小;二是从质量上看,民校在优胜劣汰之下,质量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是从定位上看,民校从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变成教育发展的有机补充,“家长选择公办学校是基于公共服务的,而要选择超越公共服务进入到优质、特色、高端的服务时,就会选择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优势就在这个地方体现。”

  

  亮出特色牌才能留住家长和学生

  

  “如今国家对‘公参民’类学校进行规范管理,厘清公校和民校界限,未来能生存下来的民校,必将是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邹湘林分析。

  博雅培文实验学校校长姜有明认为,未来能生存的民校有两种,一种是有高质量的普通教育,另一种是有个性非常突出、特色非常鲜明的特色教育。姜有明认为,未来民校面临生源选择性降低、多样性增加、同台比拼加剧的趋势。对此,民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分层走班、因材施教;二是打造特色,锻造优势。面对不再易得的整齐的生源,民办学校必须着力打造质量和特色,吸引一些愿意放弃免费公办教育的学生家庭,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校必须提高师资待遇,留住好老师,加大软硬件投入,研发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广石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民校未来的变化不会完全由之前的基础决定。有的学校正是在这样调整机会的激励下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但整体来说,在未来一个阶段,民校要通过精细化运作的方式,提升办学质量,亮出特色牌,这样才能留住家长和学生。

  原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表示,每一位民办教育人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实施方略和推进步骤,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公参民”类学校由过去依赖公有品牌和公共资源的外延式扩张,向未来依靠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提供公平而优质、均衡而多样、全面而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协同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禅城观察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民生
   第A07版:理论周刊新论
   第A08版:理论周刊个论
   第T01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2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3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4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5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6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7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第T08版:幼升小·小升初2022升学季特刊
“脱公”更名 特色是民校的未来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