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祖凤
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购买危地马拉天然翡翠,收货鉴定后却发现商家提供的珠宝鉴定证书为合成图片;以“香港品牌”名义售卖月饼,实际生产地却在广东……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商业欺诈手段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从假冒伪劣商品到虚假广告宣传,再到伪造检测报告,消费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商家陷阱。这些行为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还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在信息爆炸时代,市民要应对商业欺诈,既要做好事前的甄别工作,也要掌握事后的维权方法。
市民应如何甄别信息,避免商业欺诈行为?
首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知名电商平台或实体店,避免通过不明来源的链接或社交平台交易。购买前,仔细查看商家的资质、用户评价和销售记录,避免选择信誉差或无资质的商家。
其次,认真查验商品的相关认证和检测报告。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官方平台核实产品的认证信息,并要求商家提供商品的检测报告、合格证书等文件,核实其真实性。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如果不可避免地遭遇线上消费欺诈,消费者应如何维权?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维权,大致分为自行协商、行政处理和法院诉讼。首先,消费者可以自行联系商家,说明问题并要求退款或换货。如果仍不能解决争议,可以选择合法投诉途径,以拨打12315热线等方式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提供投诉举报信息并提交商品信息、订单截屏、聊天记录等证据材料。通过上述途径仍无法解决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商家赔偿。